千亿牛股被点名!此前两日市值蒸发超百亿,新华社发文:“盲”盒不能“瞎”卖,中消协也提醒
是时候给“盲盒热”降降温了。
每年有20万消费者,在盲盒上花费超2万元
近年来,能带来随机体验的盲盒在国内掀起了新的浪潮。自2019年以来,盲盒经济日渐火爆。2019年8月,天猫国际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全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购买盲盒。
目前,盲盒的品类已经从最初的动漫和影视作品的周边、玩偶,逐渐扩大至美妆、图书、生鲜、甚至活体宠物等品类,仿佛万物皆可盲盒。
“盲盒+”的营销方式日渐成为风气,以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也在多个行业被复制、借鉴。2020年以来,麦当劳、上海迪士尼等众多商家都在营销中引入盲盒概念。宜家、名创优品、星巴克等也相继推出了系列盲盒产品。
盲盒市场还衍生出了“炒盲盒”的二手交易市场,“隐藏款”等稀有盲盒玩具被炒至上千元高价。据悉,2019年一款原价仅为59元的潘神圣诞隐藏款盲盒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售价高达2350元。这种“投机”行为也为盲盒持续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中国政法大学陈忠云教授看来,盲盒是新的文化圈层之一,随着圈层消费的日渐崛起,盲盒文化已获得很多人的文化认同,这是促进盲盒经济大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则指出了“盲盒热”背后的隐患。盘和林认为,现阶段盲盒的玩法并不公平,其隐藏款的出品概率都在企业手中,本身缺乏透明性。很多消费者购买盲盒,其成本并不确定。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疯狂烧钱行为和隐藏款炒作稀缺的行为。这和当年邮币卡市场情况类似,甚至催生了造假产业链。
百亿规模盲盒市场已催生出近千亿市值公司
有调查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
虽然盲盒行业市场规模还不算大,但已经催生出近千亿市值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
从泡泡玛特的经营数据不难发现,盲盒生意的吸金能力非同一般。2014年至2016年,泡泡玛特曾连续亏损,3年亏了4764.38万元。而在站上风口之后,2017年至201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6.9万元、9952.1万元、4.5亿元,三年时间利润暴涨近300倍。2020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8.18亿元,同比增长50.5%;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24.7%。
业绩的爆发式增长,助推泡泡玛特一登陆港交所就实现了开门红。2020年12月11日,泡泡玛特上市首日开盘涨100%报77.1港元,市值直接突破千亿港元。
关于泡泡玛特的高估值,市场上一直都看法各异。有券商在研报中指出,潮流文化迭代过快,泡泡玛特的核心IP生命周期老化加速,将直接影响公司业务。也有机构人士认为,要用长远的角度去看泡泡玛特的市值和估值,不应该局限在玩具或者盲盒本身,更多的要看到抽盲盒过程中的情绪价值。
“一个新兴的企业上市就突破1000亿港元市值,且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交集,这是很罕见的,这就导致外界看待我们的心态非常复杂。但这很正常,二十多年前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也不理解这个虚拟世界有什么用。在我们小时候,互联网和电竞也曾被妖魔化,现在都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泡泡玛特董事长、创始人王宁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未回避任何质疑和争议。
截至1月29日收盘,泡泡玛特最新股价为74港元/股,总市值为1037亿港元。其中,近两日因中消协点名盲盒市场乱象,股价下跌超10%,市值蒸发超110亿港元。
中消协提示盲盒消费,新华社评“盲”盒不能“瞎”卖
盲盒经济火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发社会各界担忧。
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关于盲盒的消费提示,指出“盲盒经济”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消费纠纷难解决等问题。
中消协认为,当前有的经营者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将盲盒当做是“清库存”的工具,赢得了眼前的利益却丢掉了长远的口碑。
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有风险防范意识,保持理性的消费理念。
1月28日,新华社发文称,当抽盲盒成为一种风潮,就有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假冒伪劣、过期库存商品乃至违法违禁物品也随之冒出。“盲”盒不能“瞎”卖,更不能假借一个“盲”字来损害消费者权益。无论线上线下,商家和平台都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严把盲盒产品质量关。盲盒主要的消费群体是未成年人和年轻人,容易被诱导非理性消费。因此,相关部门更要切实担起监管职能,不能任由盲盒游走在法律法规边缘,滋生出模糊、灰色地带。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