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分化:机构主导时代来临
本报记者/易妍君/任威
回顾2020年的A股,仿佛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2020年上半年,医药板块“牛气”冲天,下半年,又轮到制造业、家电等顺周期行业 “风生水起”。板块内部的分化更是“魔幻”:2020年年初,某只医疗器材概念股的股价不过17元/股,经过一路狂飙后,在年末涨至160元/股附近;而相同板块内另一只个股,年内跌幅则超过60%。
在A股大肆“上演”结构性行情的2020年,公募基金成为“最大赢家”:主动偏股型基金中,2020年以来收益率达到50%以上的基金占比超过32%。
回顾过去一年,全年市场行情主要围绕疫情和流动性而展开,机构从A股赚到的收益更多来自企业的估值提升。展望2021年,分化和震荡依旧是A股市场的关键词。
“2017年以后,未来业绩相对具有‘确定性’的大市值公司的估值水平明显有了提升,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公司估值水平有所下移……确定性溢价提升了机构投资者整体资产的估值水平,这或许是公募业绩创近10年新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时代的天平正在向机构倾斜。”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一篇文章如此分析。
基金发行超3万亿元
对于股民小新而言,A股热点不停切换,很难把握市场节奏。“2020年上半年赚了钱,但过了八月以后就狂亏。年底市场比较飘忽,我一卖(个股)它就涨,真让人崩溃,有点后悔把资金全部押仓在个股,没买公募基金。”看到公募基金年内收益率动辄百分之五十的收益,他懊悔莫及。
与小新相比,小林无疑志得意满。小林在2019年买的某只主题基金收益持续上涨,他分几次加仓,将原本几千元的投资额提高到了5万元,到了2020年年底,已经赚了2万多元。
2020年,持续走高的收益率为公募基金赢得了更多投资者的青睐。
从年初到年尾,基金发行市场上,“爆款”基金从未缺席。2020年1月,由2019年冠军刘格菘担任基金经理的广发科技先锋成立,引来市场921.6亿元资金争相认购;2020年2月,睿远基金旗下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发行,受到1223亿元的追捧。2020年7月10日,王宗合管理的鹏华匠心精选发售,引来1371亿元的认购资金,再次刷新了新基金单日募集认购量最高纪录。
“2020年,上海一家券商营业部平均每位员工卖出了2.5亿元权益基金,年入百万没问题。”有市场人士感慨,这或许是2020年公募市场火爆局面的另一种映射。
截至2020年12月24日,年内新成立的基金发行总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创下公募基金行业22年来新的历史纪录,而这一数值也逼近2017至2019年三年基金发行总规模之和。这其中,频频售罄的权益类基金无疑是这3万亿规模的最大贡献者。
2020年成为权益基金发行大年,既有市场环境的影响,也有居民资产配置需求转变的因素,但归根结底,仍然是基金业绩大涨带来的“红利”。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年初至11月末,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6.8%,为公募基金2010年以来最高回报率。而2019年,偏股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数也达到35%。
从投资角度看, 2020年的A股走势可谓相当波折。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资本市场遭遇“黑天鹅”,A股上演千股跌停,场内外哀鸿遍野。但随着国内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国经济禁受住了疫情的严重冲击,展现出强大的韧性。4月底以来,A股市场逆势反弹,走出了一轮慢牛的结构化行情。但分化的市场行情加大了股票投资的难度。
李迅雷表示,2017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行,存量经济主导的格局越来越明显,而存量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化,就是切分蛋糕的过程。“因此,机构业绩优异表现的背后,实际上也是宏观经济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然结果,机构投资者在把脉经济结构变化和辨析谁能分享更多蛋糕方面更具有优势。”
上涨空间VS估值风险
伴随全球经济恢复,公募基金也更加关注来自业绩弹性较大的企业的投资机会。
就宏观环境而言,光大证券策略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宽松政策的退出相对温和,2020年的稳增长政策将会延续,政策边际收紧的力度和速度是缓和的,宽松政策会随着经济复苏、疫情防控形势变化而温和退出。此外,2021年是宏观经济增速回归潜在增速的过程,增速放缓的幅度相对平稳。“2021年潜在经济增速或在5.8%~5.9%附近。”
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平衡投资策略组投资总监洪流则用根号来形容2021的经济走势。“2020年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一个V型反转,有点像根号的左边,上升到2021年之后,见到高点环比数据将会慢慢走平,类似于根号的概念。”
在洪流看来,2021年的经济状况是前高后低的走势,但政策可能是相反的情形。2020年表现特别好的资产,2021年要禁得起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对估值体系的检验。
南方基金副总裁、首席投资官史博认为,2021年,在货币政策上,可能会有相对稳健的措施。如果这些措施是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出台,就意味着制造端、生产端对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大。如果信用端相对稳中偏紧,市场上一些估值过高的公司,还是存在估值回落的风险。尤其当估值过高,缺乏产业发展趋势支持,缺乏持续成长性支持的时候,市场的情绪可能有一定波动。
总体来说,易方达对未来中国股票市场比较乐观。“短期和长期会有一些差异,2021年可能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一年,一方面是经济情况表现很好,另一方面是估值提升在上升。2021年,我们应该降低投资预期,回到正常的预期状态。虽然整体市场是高估,但我们也能找到很多估值水平合理的公司,通过价值增长能看到比较好的投资回报,所以2021年也存在很多结构性机会。”易方达副总裁、研究部总经理冯波分析。
就估值而言,长城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向威达认为,经过4个多月的震荡调整,包括与半导体相关的科技股、消费电子和医药股估值过高的风险大部分已经释放。当前A股的估值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2021年利率上升和货币收缩的预期。以目前卖方普遍预测2021年A股非金融板块盈利增长15%~20%以上,未来几个月A股上涨的空间还非常可观。
他分析,从理论上讲,2021年货币(政策)收缩不利于股票估值,但影响2021年股价走势的主要矛盾不是货币(政策)收缩,而是公司盈利增长。
海富通基金方面表示,2021年,除了要降低市场整体收益率预期,提防二季度可能的政策边际收紧带来的估值下行风险,更多的是自下而上寻找景气度能够支撑、消化估值的细分行业。
聚焦重要投资主线
展望2021年,A股确定性较高的机会分布在哪些板块?
国富基金基金经理王园园重点看好消费升级、消费创新和行业龙头壁垒三大机会。她分析,首先,现在是消费升级的主升浪。海外经验显示,人均 GDP超过8000美元之后是消费升级主升浪的开始,中国GDP在2016年之后就突破了8000美元。“无论是跑调研还是观察日常生活,都可以明显感觉到消费升级无处不在,典型的包括高端化妆品、高端白酒和运动时尚。”
其次,她认为,创新往往与科技有关,但科技进步最终还是服务于消费者。现在是5G创新的元年,未来会有更多消费级的应用改变生活。此外,随着企业成为龙头,竞争格局稳定后,通过产品升级,很容易实现盈利和估值的双升。
谈及消费板块的估值,王园园认为,未来不能寄希望于进一步赚估值的钱,而是要自下而上去精选个股,从中找到一些能够穿越估值的投资机会。
农银汇理基金经理赵诣则更关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术进步带来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应用;其次是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定调下的国产替代、补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发动机、半导体为主的高端制造业。
上述光大证券策略研报则指出,结合远景目标和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为数不多的长期高增长且确定性强的成长赛道。中短期数据同样反映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链处于高景气状态。
报告分析,从现金流的前瞻性指标看,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未来仍将保持良好的盈利增长趋势。“因此当前行业虽然整体估值偏贵,但行业的高景气和高增长也将快速消化估值,而且行业远期成长空间相对确定,我们认为新能源和光伏产业链是2021年的重要投资主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