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听过“哭丧式教育”这个词吗?
你是否通过抱怨、哭诉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你是不是每天都在向你的孩子喋喋不休地诉说各种不满?这些负能量是否又像一株毒草,扎伤了你的孩子,也占据了你的内心?也许你只是在图一时口舌之快,缓解自己的焦虑,但是这也许在无形之中让孩子承担了不必要的压力,成为了你的情绪垃圾桶。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哭丧式教育”的实施者,都是妈妈,除了女性天生比男性更喜欢唠叨以及生性敏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丧偶式育儿”逼迫妈妈们又当爹又当娘,承担了所有的鸡毛蒜皮心理压力。
商场里面带着孩子逛街买衣服用品的,是妈妈;
不让孩子吃冰激凌炸物的,是妈妈;
接送孩子去补课班,幼儿园的,是妈妈;
公园里和广场上陪孩子散步玩游戏的,还是妈妈……
生活里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细节,构成了妈妈们的总和,但是回想一下,爸爸又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多少比重呢?
·为什么会出现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缺位的现象呢?
根据调查显示,80%的父亲们都认为自己已经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而中国传统的观念又赋予了女性天生的“相夫教子”的责任,所以“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们总会把这份本来是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全都推卸给妻子,心中工作第一,但是回家之后也总是沉迷于游戏或者是赌桌。
其次,女性由于哺乳的关系,和孩子培养起了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大部分的孩子更依赖妈妈,据调查,中国超七成的小孩在遇到困难的第一时间会选择向妈妈求助,这也恰好给了爸爸们逃避的借口。
再三,男性和女性天生的情绪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女性更加的敏感细腻,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也更能察觉到孩子情绪上细微的变化,男性天生比较大大咧咧,也比较粗心,对于泡奶粉换尿布做家务这些事不是做不好就是容易出纰漏,所以妈妈对爸爸的指手画脚和埋怨,甚至是干脆拒绝爸爸们再做,也成为了爸爸在孩子成长和家庭中缺位的隐性理由。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缺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影响孩子的双商
父亲在孩子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的三观之后,影响可大可小,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只依靠一个母亲一个人的力量想要对他的人格品质、智商情商作出全面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研究发现,父亲缺位,对孩子可能造成认知和智商上的影响,美国耶鲁大学连续进行了一项12年的研究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聪明,在学校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而在情商上的影响则更加明显,父亲的缺位会让男孩子更容易变成“妈宝男”,也容易让孩子遭受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2.影响孩子的性格
“一项美国的家庭调查显示,父亲缺位的家庭,子女在青年时品行不端、早孕的几率是父亲参与程度高家庭的两倍,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父亲参与程度高家庭的三倍。此外,成长在父亲缺位家庭的孩子,滥用酒精和药物,暴力倾向增加的几率,也远远高于父亲参与程度高的家庭。”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父亲的参与感高,会更有利于男孩子长大之后充当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反之,父亲缺位的孩子们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缺乏主见,很容易导致孩子唯唯诺诺,胆怯无助,父亲给儿子提供的是榜样的力量,给女儿提供的是安全感,父亲缺位的女孩子往往表现出性格过于刚烈容易偏激形成偏执性人格,戒备心较强,难以和别人形成亲密关系,也由于母亲长期以来的集权和施压,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得不到调解。
3.影响孩子亲密关系
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作用会影响到儿童性别统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影响到儿童性别行为角色的获得。尤其是对于女孩来说,会影响她们的择偶选择和亲密关系模式,在选择交往的异性对象时,女儿有可能会爱上一个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潜意识地想从他身上寻求缺失的“父爱”,甚至会由于和异性之间没有得到正确的相处,而走向两个极端,过于冷漠或者过于热情,有的会找一位和父亲一样冷漠无情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甚至会只爱上“不爱自己的男人”,又称为“回避型依恋人格”,甚至会对男性失去信任和兴趣,还有另一个极端就是“讨好型人格”,会不停地对他人付出从而渴求对方自己能够给予自己情感上平衡的收支。
·爸爸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阻止缺位现象的形成呢?
1.设法花时间多陪伴子女
快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社会下,很多家庭被动或主动地选择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为主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但对此家长不能回避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尤其是父亲,无论你身处何地,职位收入事业都是未知的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孩子的成长却是错过了就无法重来的。养家糊口是你的责任,教育子女同样也是你的责任,你可以选择在一个成长阶段担起主要的责任,在另一个阶段担起次要责任,但不能出现长期的缺位和空白。
2.给孩子作出榜样
在孩子养成社交技巧和形成性别认同方面,父亲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给孩子塑造一些难从母亲身上获得的人格形象:坚毅,忍耐,理性,包容……也应该在和孩子相处时压抑住自己的暴躁易怒,只有心平气和的父亲才能教导子女愉悦处事,也只有为子女排忧解难的父亲,才能养成孩子乐于助人的性格。
3.学习做父亲的技能,同孩子一起成长
从孩子的婴儿期到青少年期,父亲所承担的陪伴的功能其实在不同的阶段也应该是细化了的,比如在婴儿期是泡奶粉换尿布,是照顾和保证安全的角色,但是到了儿童期,应该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多和孩子一起参与游戏,增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而到了青少年时期,父亲的角色应该转换为了“情绪输出口”,孩子一些青春期的烦恼,男孩不好意思和母亲开口,父亲则是很好的倾诉对象。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父亲形成新的技能,以满足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
德国的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等。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希望所有的爸爸们都不要成为缺位的爸爸,失职的爸爸,而是让你的陪伴和付出造就孩子更加圆满的人生,妈妈不是超人,没有办法给孩子变出万能,至少爸爸们的爱她们无法替代。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