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20年12月17日-18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服务”。新网银行平台金融部总经理金晓烨出席会议并发言。
以下为会议实录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新网银行的金晓烨。感谢国金论坛组委会的邀请,我们是论坛老朋友了,今天会议都是银行业的同行,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们是2016年刚刚成立的民营银行,在发起设立的时候,当时整个银行的战略和商业模式就是纯线上化的数字银行,所以在四年多发展历程以来,我们走过的路、踩过的坑,我们的业务模式、风控策略和投入的科技资源这里跟大家做个分享。
今年12月28日新网银行马上要迎来四周年了,我们是一家“三无”银行,无分支持机构、无客户经理、无现金业务。我们甚至连APP都没有,只有微信这一个入口。我们希望把这家银行做的非常轻,这和我们的商业模式,业务定位和战略方向是一致的,就是以开放银行的形式连接整个市场去提供服务,坚定的站在我们合作伙伴背后,为平台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非常理解银行即服务的理念,我们所有业务都是纯线上化、实时化。特别比较庆幸一点,我们规避了很多线下遇到的问题,今年疫情,不单单银行业,只要线下有接触的,所有商业业态都停摆了,这个是非常可怕的。还好我们国家通过严密的防疫措施控制住了疫情,最快时间重启了经济。所以总得来说疫情对我们“零接触”的业务模式没有带来太大影响。
同时我们又和排名前二位的互联网银行有较大差距,他们天生有大量的客源和流量,业务体量和潜力巨大,我们则是完全通过跟各个合作机构合作来进行业务开展,这还是非常不容易的。
为什么我们是能够实现纯线上化的业务开展呢?基于在“零接触”服务下,完全通过科技驱动的创新业务模式,本质上就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引领。我们在全球银行发明专利排行榜今年数据排第11位,一共申请了183项专利,我们的目标是明年能够进入到榜单前10名,我们对科技投入力度非常大,基本上70%人员都是技术或风控人员。
在商业模式上,我们可以看到怎么践行银行即服务呢?我们就是把银行能力打造成连接器,在前端接入了各式各样的流量渠道。比如说,跟滴滴合作,给滴滴合作用户提供信用贷,给各个前端,包括像美团,只要在平台上用户有金融需求,我们负责金融产品设计及风控,平台负责获客、初步筛选等。而在资金后端通过零售业务银团联合模式,把有共同意愿、价值观相符的银行以开放模式接入进来共同提供服务。
同时,目前做了一块新尝试和探索,与大行也进行了资产业务的合作探索,对大行而言本身客户准入风控较为严格。我们合作之后,帮助大行做尾部客户,双方联合风控,效果非常显著。
我们没有独立的APP,我们只有一个入口,用户只要扫码申请,在信审系统进行了自动化审批,并且由机器进行决策。纯自动依赖什么呢?依赖于系统化风控体系建设。贷前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反欺诈评估,线上展业我们最怕有黑产灰产团伙欺诈,如果反欺诈不过关将会面临严重损失。二是通过用户核身人脸识别等多维度判断客户的真实性,申请设备、申请意愿的真实性,通过决策引擎审批用户是否准入,授信额度达到多少,风险定价利率是多少,同时客户预期损失概率是多少,这些都是全自动实时20秒内得到结果。
基于全在线全实时的业务系统支撑,通过技术投入不断降低单户展业成本,我们希望最终实现人人能有云授信的愿景,通过我们的好人贷为好客户提供市场上最好的金融产品。
我再跟大家再分享三个观点:
第一,小微企业之难如何解。小微企业普遍反应融资难、融资贵。大家看到这个问题特别“头大”,小微企业涉及到国家经济体系的根本,它承载了大量的民生就业,也是GDP一大块的贡献。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不是短期的问题,这是一个上千年的难题。这也不是我们中国的问题,这是全世界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小微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就是8个月,甚至还没有一笔贷款期限长。这个问题只能去慢慢改善,为什么呢?像金融机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拨备成本等算进去,再算上小微企业损失率5个点以上,要弥补这部分的损失积极开展小微业务,商业上的判断就应该是高风险高收益,这又产生了融资难融资贵的悖论。
那如何缓解这个难题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去看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在贸易环节,低风险融资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抓手,比如说是不是有上游企业、核心企业的应收款或者票据,是不是有真实的缴税生产记录,用技术化手段优化融资流程,线上确权,以供应链金融的方式切入。如果缺少上述抓手,我们基本还是只能以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信用辅助外部数据去对其进行信审判断。
第二,场景金融之殇如何破。场景金融是不是伪命题呢?是不是要继续坚持呢?我的看法是要做区分的。前阵子蛋壳公寓出了问题了,把租金贷的问题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平台、租户、房东、金融机构都受到了损失。但也有一个品牌是“自如”,这是链家旗下的,它转型是比较妥当的,业务风格也没那么激进。做个设想,在这个市场长期的业务策略是高价收低价租,亏钱挣现金流的模式,这造成了什么问题呢?金融风险叠加场景服务的交付风险之外,商业模式本质也是不可持续的。也就是说对于场景的管理完全失控了,不能用现金借款的思维做场景金融。你与场景金融合作,必须要做管控,平时做的贷前贷中贷后工作到底有没有做好?而不是出事情再来处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做场景金融必须要坚持对场景的强管控。场景代表了信贷资金的强绑定,确确实实是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了资金投放,增强了风控作用。做好场景管理,不仅仅是周期行的做贷后,甚至要派出人员去参与经营,去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去给到场景方一些纠正、整改或者是说共同降低风险的动作。从长期稳健经营和合作角度对场景方也是极为有利的。
第三,消费金融之罪如何治。最近市场对消费金融的评价似乎都有原罪的看法。消费金融在这么多年快速发展过程当中,有过国家政策鼓励阶段,也有目前政策比较有限制的阶段。我国从2013年开始发展了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金融几乎就是以网贷、消费金融为主,之后互联网金融出现了阶段性问题,在问题暴露过程当中,部分机构的业务过度扩展,产品定价过高,用户过渡负债,还存在一些软暴力催收的情况,使部分用户受到了伤害。随着国家的整治,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基本已经消除。
对于金融消费者,监管认定其为弱势群体,以保护为主。我们也认为消保工作确实是重中之重。消费金融还是有正向价值,各家机构需要努力做到更好,更让监管放心。金融产品需要公开透明,明确收费标准,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在当前经济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下,消费金融对促进国内的经济运行,消化产能过剩,增强消费意愿是有极大的增益作用。
时间有限,我跟大家分享以上三个观点。
谢谢大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