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需求侧管理,应该管点啥?来源:人民政协网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需求侧该管啥?又该如何管理?围绕这一话题,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需求侧都包括啥?旺盛的消费与有效的投资
“需求侧管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这个提法更多体现了新发展格局对经济工作的内在要求——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行之有效的需求侧管理与之呼应。在新发展格局之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更多地发挥内需作用。而国内大循环要保持畅通,就是要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在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看来,扩大内需,既包含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也包括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当然,这也需要收入分配改革、养老制度改革,为消费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而需求侧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在屠光绍看来,就是要发挥好有效投资在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投资才能形成真实内需,除了对传统产业和基建项目的投资外,还要引导新型投资,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通过区域发展、城乡一体化,更好地拉动产业投资和基建投资。
“面对全球化变局,我们还应坚持开放,除了消费和有效投资之外,还可以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尽量开拓外需市场。”屠光绍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也认为,需求侧管理是“双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下的有益补充。从经济运行系统性角度来谋划发展,重点是供需两端共同发力,解决制约供需平衡的堵点、断点和难点,这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张云勇表示,提高消费能力,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动态平衡”,以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是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重要战略命题,需求端和供给端必须同时考虑,才能避免结构性偏差,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如何以需求促供给?新需求带来新市场
那么,如何才能把消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张云勇看来,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改革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加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提升我国消费能力的基础;二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支持消费模式创新,实现线上、线下的消费转型升级,注重参与和感受的体验式消费,升级消费体验。如,通信运营商可加强与线下实体商店合作,应用物联网、VR/AR等虚拟科技,为消费者提供更舒适便利的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更愿意到场域空间中消费;三是5G技术将赋能数字经济各领域各行业同新型消费需求形成叠加、聚合、倍增效应,能够加速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引领消费升级,应加大对“新基建”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5G网络建设,着力推动5G在赋能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发挥更大作用。
谈及需求侧管理,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晋商民营联合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昝宝石表示,从政策思路上看,这要求更加注重国内需求结构的均衡优化,通过优化供给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新需求创造的国内市场牵引供给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需求侧管理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就农业需求侧改革而言,目前,我国农业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正在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是农产品在品种结构上存在失衡、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现象并存。”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唐俊杰看来,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
“在受到国际市场和新冠疫情较大冲击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与需求侧改革配套,坚持扩大农业发展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农业发展内需战略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化解农业结构性矛盾的手段,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作为改革的主要支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增进民众特别是农民的福祉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持续夯实农业基础。同时,充分挖掘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需求,加快培育完善农业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农业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拉动有效的农业需求来刺激农业供给侧的发展,做到既创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给,从而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唐俊杰表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