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前11月财政收入近17万亿元,财政支出增速首次转正
经济复苏带动财政收入降幅持续缩窄,财政支出增速也在加快,支持经济稳步恢复。
经济企稳带动财政收入降幅进一步缩窄,前11个月财政收入增速基本符合此前政府预期,财政支出增速虽然首次由负转正,但低于预期。
12月15日,财政部披露了今年前11个月财政收支情况。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489亿元,同比下降5.3%。
造成财政收入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前所未有冲击,带来财政收入下滑。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企业等市场主体纾困,今年推出2.5万亿元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政策,造成财政减收。
不过随着疫情得以控制,经济持续复苏,财政收入降幅也不断缩窄,前11个月降幅缩窄至5.3%,这符合政府预期。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报告,预计今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正是5.3%。随着12月份财政收入向好,全年收入或略好于预期。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头是税收收入,主要税种收入继续向好。
前11个月,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突破5万亿元,降幅(-10.2%)继续缩窄;第二大税种企业所得税约3.6万亿元,同比下降2.2%。个人所得税是少数几个保持增长的税种,前11个月收入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最高的是印花税,其中受前期股市成交活跃等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49.2%。
除了税收收入之外,非税收入也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受去年高基数以及降费影响,今年前11个月非税收入同比下降13.7%。
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首次回正,反映了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财政部数据显示,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846亿元,同比增长0.7%。
在主要支出科目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等几项支出保持增长,这反映了疫情期间民生支出得到保障。
根据今年中央财政预算报告,今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为3.8%。目前支出增速明显低于这一目标。导致这一情形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严格履行“以收定支”原则,由于收入下滑,基层财政困难,财政支出难免受限。另一方面是今年各级政府加大过“紧日子”力度,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取消不必要支出,这也导致支出减少。
不过,前11个月财政支出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这也说明积极财政政策保持一定力度。
除了一般公共预算外,积极财政政策还体现在政府性基金预算账本里。
前11个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2672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5126亿元,同比增长12.9%。
这也反映了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下滑,不少地方加大卖地进度,弥补收支缺口。
1-11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5553亿元,同比增长25.8%,这主要源于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
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一大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发力。今年地方专项债规模为3.75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为1万亿元,目前债券发行接近尾声,支出进度不断加快,资金主要投向民生领域重大基础设施或抗疫等领域,有力地支持了“六稳”“六保”政策落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