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捐文物真伪引争议 专家多次鉴定确认系真品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时间:2020-10-23 10:40:55


原标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捐文物真伪引争议

专家多次鉴定确认系真品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称,千余件春秋时期的文物盟书,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副主任徐铭无偿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文中称,徐铭认为这些盟书对研究中国先秦时期历史、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都极为重要,因此,作出了向国科大捐赠的决定。

消息发布后,不少网友对学者的无私捐赠表示支持,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如此大量的盟书集中出现不合常理,甚至有网友认为部分盟书的内容与此前出土的竹简高度雷同,疑似“假文物”。

昨日,参与了捐赠仪式和前期鉴定的专家表示,针对这批盟书专家们曾组织了多次鉴定,根据文物形制、书法传承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鉴定,确认是文物真品。徐铭表示,这批盟书是他十多年前发现并收藏的,考虑到防止流失等因素决定捐给国科大,在19日的捐赠仪式前先后组织了4次专家鉴定,确认为真迹后才正式捐献,“我觉得有质疑是好的,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批盟书,也欢迎学者们用更多证据和我们一起论证、研究。”

专家

血迹等多个痕迹指向盟书系真文物

昨天,一位曾参与这批盟书鉴定工作的专家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批盟书的相关鉴定工作始于2018年,相关专家来自国内知名书法、文博机构,在一次研讨会中有约20名专家一起参与鉴定。“这些盟书总共有1000多件,包括玉制和青石等材质,上面的文字共有10万多字。”

“鉴定中,大家分析了盟书上文字的历史传承、盟书的形制,此外,还用科学仪器对盟书进行了鉴定,所有研究都指向这些盟书是真文物。”该专家分析称,“盟书属于小众文物,这么多盟书如果造假的话,要临摹得招100人来做,耗时两年,造假的成本远不足收益,这也间接证实了文物的真实性。”

此外,该专家介绍,盟书上用来描画文字所用的颜料为朱砂,“古代的朱砂会用血液作为成分之一,而盟书上有相关的痕迹留存下来。”

昨日,徐铭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批盟书是他于十多年前发现并留存下来的,“这批盟书工艺简单,但是上面很多文字我都不认识,也没有见过。为了防止它们流失出去,我就把它们给留下来了。”

徐铭说,过去十多年里,这些盟书都保存在他的画室,有不少书法界的朋友都来看过。近年来,他投身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的建设,“我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把这些盟书无偿捐赠出来,让这些盟书更好地流传下去。”

“这个想法获得了领导的认可,但在捐赠之前,我们从2018年10月开始,先后组织了4次论证、鉴定的会议,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文物属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文物。这期间,还有人希望高价买走这批盟书,但被我拒绝了。”

徐铭表示,网友们的争议是好事,“有争议有利于大家持续研究下去,我很欢迎学者们带着证据和我们一起探讨、研究这批盟书。”

文/本报记者屈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