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茜
“建设智慧湾区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10月13日表示,建设智慧湾区需要总体规划、协同推进、统筹管理,推动智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信息化系统、数字化系统纳入到智慧湾区,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还要保障数据安全。此外,他还强调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解决商业模式问题的重要性。
在佳都科技、广州地铁集团与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共同举办的“红联共建·智聚湾区——智慧湾区轨道交通的发展与思考”论坛上,董云庭指出,湾区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加上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不断进展,智慧湾区的建设已经具备基础。
不过,对于智慧湾区建设,除了智慧技术的应用,董云庭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例如,如何推进物联网和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设,如何保障信息和数据安全,配套法律法规能否加快跟进,以及数据共享、关键数据和技术路线的统筹管理和城市系统重构等问题。其中,对于数据共享问题,他认为对数字经济、智慧湾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而言,政府数据能否合乎规则地开放是关键因素。而在系统重构问题上,“怎么样把现有的数字化系统、信息化系统纳入到我们智慧化体系当中,这是一大难题。”
他还提到,要解决商业模式问题并不容易。“特别是目前的状态下,一方面是受疫情的影响,一方面是中央不断地减税,地方财政也大打折扣,钱从哪来?所以一定要有好的商业模式。目前来看智慧轨道交通、智慧能源、智慧路灯杆(产业),都是政府给的钱或者是国家电网给的钱。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其他问题就不太好解决。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能分步推进。”
此外,董云庭认为,在建设智慧湾区的同时,公民的个人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观念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会上,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分享了他对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策的研究。张光南指出,从公路、轨道交通、港口、水运等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规模、结构、空间、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比较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方面,“东强西弱”。以珠江为界,东西岸城市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在规划中,未来将会关注如何进一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西岸的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东西两翼的连通不足,这涉及众多港口、机场和城市的交通该如何进一步联动发展的问题;最后,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的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格局,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探索。
他指出,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布局,强化西翼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对接广深港三大核心城市,优化各种交通方式,打造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模式。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打造包括港口整合以及机场协同发展在内的几大重点工程。同时,在运营、投融资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可以参考世界银行的全球基础设施基金治理架构、欧盟的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以及香港政府的经验。
张光南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可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建设,也可以为整个国家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带来新的方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