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财快评:未来对基础体能的补强,应该因地制宜、因项制宜和因人制宜
作者:鲁盐(资深体育人)
度过了国庆黄金周,已经归于沉寂的“运动员体测”话题在10日上午又引发关注,这次表态的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这也是在这场运动员体能测试中,出来表态的最高级别官员。其实类似的态度,节前体育总局官方已经释放过,当时面对媒体的是竞体司司长刘国永,而竞体司正是推进体测的核心部门。但比较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发太多的关注。
我个人认为增强运动员体能是有意义的,其实不少运动员、甚至包括知名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基础体能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短板,这也是中国和国际职业体育的重要差距之一。总局提加强基础体能训练也有改革意义,也是打破项目中心“小富即安”积习的抓手。偏重专业体能和专业技术训练的结果,很可能就会导致“窝里横”的状态,一个运动员拿了全国冠军,甚至亚洲冠军,外界觉得也很不错,但一个高水平运动员要对标的是国际最顶尖水平,是要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的,目前针对基础体能的工作,目的也正是为了把家底进一步做厚实,提升在东京奥运会上的竞争力。
李建明今天的原话是,总局已经要求各项目中心协会近段时间在部分比赛中引入体能测试的经验教训,来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注意他的表态是“经验教训”,这就意味着既有正面的收获,也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的。个人认为,问题就是在于一刀切的做法,如果搞统一的简单的体能训练,这不仅会引发部分运动员、教练员的反弹,而且项目训练指标完全不同,这种简单统一训练显然也不能收到效果。未来针对基础体能的补强,应该更加因地制宜、因项制宜、因人制宜,特别是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应该更科学更专业乃至更职业的设定训练内容和考核机制,在体育市场越来越职业化的大趋势下,这是应当之意。
其实在引发争议的游泳冠军赛上,事实证明了增强基础体能训练的价值,在打破世界纪录的男女4×100米混合泳,包括徐嘉余、张雨霏等运动员都是体能方面的尖兵,运动员也认可体能训练带来的好处。对一项新的政策,媒体与公众不妨抱有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多了解一点专业层面的东西。如果出了什么不符合自己所谓常识认知的状况就开喷,那么大家都因循守旧就好了,还有谁愿意改革呢?即便是有改革热情的人,他也要掂量掂量了啊。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