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出台。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提出了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的应对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中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变化,中国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也要相应调整发展的重心。
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
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要自主可控,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等。
显然是对美国科技冷战思维的应变之道,美国无论两党哪派执政,中国已决心以最坏的打算来应对美国的挑战。
另外,在农业发展上,中国相当显著地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中国历来重视农业,但优先一词的分量大大超过以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这也是不同于过去的提法,从前是重点发展城市化和都市圈化,农业只要确保粮食安全就很好了,农民变市民是大势所趋,而建设乡村仅具有扶贫和缩小城乡差距的一般意义。
这种强化乡村建设的倾向,体现出中国在面临世界外部巨变的不确定条件下,把强国固本的重心逐渐移向农村、乡镇和县城。中国有句俗话,打狗背靠墙,如果说狗代表外部威胁,墙就是最可靠的中国农村。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红军靠农村建立了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以农村拖垮了日本;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靠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全国政权。
如果国际形势严重恶化,中国将再次依靠农村这堵最厚实的高墙,抵挡住外部世界的惊涛骇浪。兵法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就是最深沉的底线战略思维。
本周六(11月14日)晚9点《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将在新浪理财大学的直播《世界的百年变局与中国的战略抉择》为大家重点解读以上内容,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扫码立即收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