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仅仅存在于遥不可及的地方吗?可你是否了解这样一组数据: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甚至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当上海初三高三恢复线下课,约24个学生自杀,我们从互联网上看到的评论却令人心寒:
“现在的小孩子抗压能力真是太差了。”
“这种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也不会有出息的!”
“学生能有什么压力啊?能有我们工作那么累吗?”
“现在小孩吃的苦都没有当年我们的一半。”
“父母教育孩子越来越难了,孩子动不动就闹自杀。”
“就是吃饱了撑的,要是饿着下放到农村种地就不会抑郁了。”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评论,我的内心总是像针扎一样密密麻麻的疼痛,什么时候苦难在人们眼中也分为了三六九等,网上的评论连一个已经丧失生命的孩子都不放过?自杀的人真的在持续增多吗?并不是!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自杀率始终在持续下降,那为什么我们了解到自杀的人越来越多呢?互联网时代,即使我们相隔千里也可以了解彼此,在过去信息闭塞的时代里,农村如果哪个角落死了一个人并不会被大家知晓,也就导致许多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观点——
“现在的孩子就是太娇气了,去种田插秧就不会天天想着死了。”
“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
伴随着自杀人群被社会认识,同时抑郁症人群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多孩子在不自觉之间就将抑郁症和“忧郁”“酷”划上了等号。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恋人把自己爱人的名字改成了“氟西汀”却不知道氟西汀的副作用是性无能、恶心、厌食甚至是幻听,很多人没有办法明白这种恋人间的小俏皮是多少抑郁症患者的噩梦。
网络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孩子晒出自己量表的测试告诉大家:我是抑郁症;或者是告诉大家,这个人的抑郁症是装的,而我的抑郁症是真的——这似乎是在告诉大家,希望大家对我好一些;
消费抑郁症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电视剧喜欢描写抑郁症的为爱痴狂,明星喜欢给抑郁症患者写歌治疗,网红把抑郁症当成自己的金字招牌......
也正是这样的网络风气和“丧文化”导致大家对抑郁症产生了一种娱乐化的看法,深夜的无病呻吟、通宵的不眠之夜似乎都与抑郁症划上了等号。
真正的患者就好像生活在一个无边的炼狱中,等待着人们不经意路过投来的鄙夷和嬉笑。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交友、工作、娱乐,但是每个人在网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个体,也许现实中从来不敢大声说话的人在网上也有叫嚣挑衅的勇气。但也正是在网上敢言敢语的人们,让一个男孩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自杀行为于千万人之间直播,却并没有得到阻止,恶魔的呼声始终在下面的评论中,最后Neu因抢救无效死亡。
我并不是Neu,但我在得知死讯后再去看那些评论,我只觉得可怕,为什么他最后一秒只是想要活下来,都不被允许呢?那些起哄的人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想必都忘了自己是个杀人犯了吧?
你们杀过人吗?你们杀了人。
无独有偶。
跳楼的女孩面对的是下面群众嘲弄的眼神和吹口哨的挑衅,跳河的男生临终看见的只有桥上拍照的人们和冷漠的围观,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冷漠了?还是说,我们的社会一直都处于一种冷漠之中?似乎在人们眼中,那些生命就如草芥一般,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变得越发淡漠。
《小欢喜》中,考上清华的学霸男孩丁一患上重度抑郁症休学并跳楼自杀后,所有人都在说着“风凉话”:孩子内心怎么那么脆弱啊,父母培养了那么久的孩子就这么没有了.......只有刘静说:
“正常人谁不怕死啊,
连死都不怕了,
那可能是活得太痛苦了吧。”
生命教育并不应该是校园给予孩子的,家长的教育缺失是许多人没有察觉的。校园暴力在近几年终于被搬上台面讨论,《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受害者有罪论”也被许多人一遍又一遍批了又批,我们憎恨电视剧里那个高贵美丽却恶毒的“唐小米”和“魏莱”,但我们的生活中,更多人只能在校园暴力的剧情下成为旁观者。
最可怕不过是,旁观久了,一部分人成为了受害者,一部分人变成了施暴者。
无论多少影视和文学作品cue校园暴力,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校园暴力避免了吗?没有。家长老师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吗?没有。因校园暴力自杀的孩子减少了吗?没有。受害者可以勇敢站出来吗?也没有。
我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低年级有个女孩被高年级的学生强吻了,她选择了告诉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以强硬的态度直接告到了学校,小女孩的爸爸带着她走过了高年级的每一个班级,找到那个伤害女孩的人。当时的我只觉得震惊,为什么那个男孩连个低年级小女生都不放过。但我的身边传来了这样的声音:
“这个小女孩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年纪小小就那么骚。”
“是啊,你看她穿的裙子好短啊。”
“对呀对呀,还有她的雨鞋竟然是粉色的耶。”这样的“荡妇羞辱”
是源自几个女孩子之口,我到现在也忘不掉她们说这些话时脸上的嘲讽和嘴角的微笑。
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无论是存在于新闻上,还是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也明白了受害者维护自己的权益,难以得到支持,且受到的是舆论的羞辱。并不是我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见到了这些,也正是因为这些。
一天天的封闭和压迫,
再也不敢说出口的求救,
成为了最后的标签。
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始终停留在“好好学习”,我们却没有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你要保护好自己。”“你要好好活着!”
人生未必会一帆风顺,我相信你生活中也有独属于自己的苦难,你面对着这些,也努力与生活对抗。也许你现在和我一样陷入了无尽的疾病折磨中,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个健康的孩子;也许你的家庭关系也乱得一团糟,也许你的爸爸妈妈可以倾听你的想法......
无论你现在如何生活着,其他人都没有资格告诉你“一切都会过去的。”因为可以决定你自己人生的人,只有你自己。我相信你可以扭转现在枯燥无味的生活,我相信你可以对抗降临在身上的疾病,我也相信你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我明白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只希望告诉你:
我很在乎你,好好活着。
文/赵妤初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