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险神谭
神谭
相互宝的参与分摊人数的上涨速度在放慢,最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人均分摊金额则大幅上涨,引发不少讨论和争议。
数据显示,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相互宝参与分摊人数飞速增长,2019年12月达1亿人;2020年以来,每期参与分摊人数增长速度放缓,环比增速不足1%。近日,相互宝公布12月第一期数据显示,整体参与分摊人数10332.16万人,环比下滑1.74%,这是相互宝自上线以来首次出现较大程度的环比负增长。
与分摊人数下滑趋势相反,相互宝分摊金额持续上升。特别是2020年以来,相互宝人均分摊金额持续提升,从1月的人均分摊7.2元持续上升至11月的10.8元。其中,普通组每月人均分摊9.7元,老年组每月人均分摊41元。
尤其是,由于当初是0元加入的,加入者必然会问:相互宝的分摊金额为何会越来越高呢?未来会高到啥程度呢?几位专家朋友在“燕道朋友圈”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我这里总结如下:
原因1:等待期
按照相互宝大病互助的规定,加入者有90天的等待期,在前期有大量参与者高速涌入的条件下,意味着相互宝中,有占比很大的处于等待期的群体(群体内的人在更新着,有大量流入也有少量流出),这个群体只参与分摊和贡献,但并不“索赔”,这就导致相互宝大病互助计划的前期,分摊金额会比较低。但随着新参与者加入速度的放缓甚至负增长,处于等待期的群体在总参与群体中的占比会逐步下降,自然会带来人均分摊金额的逐步上升。
原因2:参与人数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
相互宝成立初期,参与人数飞速增长,尤其是年轻网民的不但加入,意味着相互宝互助计划这个池子内的人群的平均年龄是不高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较低的平均年龄。
随着参与人数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意味着相互宝池内人群的“新鲜血液”或年轻参与者的流入放缓,也可能意味着后期数量不多的加入者,更多的是年龄偏大的对相互宝认知和反应较慢的人群。
新鲜血液流入减少,存量的平均年龄会自然升高;年龄偏大人群的加入,也会提高总体平均年龄。这两层原因共同导致相互宝池内人群的平均年龄逐渐增长,自然会导致池内人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进而带来人均分摊成本的不断增加。
显而易见,这种趋势不会停止,还会不断加剧。
原因3:逆选择
大家知道,保险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逆选择,相互宝自然也逃不掉。
那些自身风险很低的人,开始主要是因为价格特别便宜而加入的,看到后期分摊金额越来越高后,可能会决定退出相互宝。但是,那些自身风险较高的人,即便看到分摊金额越来越高,也不会退出相互宝。由此导致相互宝中人群总体的发病率有所提高,进而带动平均分摊金额的提高。
随着分摊金额的进一步走高,逆选择效应可能会越来越大。
原因4:相互宝“宽进严赔”
由于相互宝的核保相对商业保险较为宽松,导致部分不符合加入条件的高风险群体加入了相互宝,并且错误地认为,自己要是出了事也能获得相互宝的大额帮助。但是,这些高风险群体真的出事后,却会被相互宝的第三方核赔机构以不符合加入条件为由,拒绝“赔付”或拒绝提供帮助。
这样,这些群体在出事前,一直在为相互宝提供分摊金额,进而降低了整体平均分摊金额,但在出事后就离开了相互宝(可以退费)。这种现象也可能会降低相互宝前期的分摊金额、提高后期的分摊金额。
总体而言,随着相互宝的参与人数趋于稳定,在等待期结束、加入人数增速下降、逆选择等的共同作用下,池内人群的发病率大致上会持续走高,逐渐趋近于与商业保险购买者类似的发病率水平。
但是,由于相互宝的运营费用相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运营费用(尤其是销售费用)较低,在价格上还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