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平台叫停互联网存款!包商银行曾携手京东推出年化5%高息存款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时间:2020-12-22 15:43:27


【打擦边球?】头部平台紧急叫停互联网存款!包商银行曾携手京东推出年化5%高息存款

原创葛辛晶

来源:金卡生活

这一次,监管把“紧箍咒”带在了互联网存款业务的头上。

近日,继蚂蚁集团之后,百度度小满、京东金融、腾讯理财通、滴滴金融、陆金所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陆续下架了各自线上平台中的银行存款产品(以下统称为“互联网存款产品”)。

支付宝下架银行存款产品

滴滴清空了“银行甄选”频道中的产品

截至发稿,各平台相继此事作出了相应的回应。在做法上,各大平台会继续维护已购买产品的老用户的权益,保证其持有的产品不受影响的同时,停止新产品的上架、新增,严格落监管相关规范和指导意见。

蚂蚁集团表示,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行业的规范要求,目前蚂蚁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均已下架,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持有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蚂蚁会认真落实监管相关规范和要求,用科技手段更好地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

京东数科表示,当前,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业务的关注,京东金融APP已停止新增上线互联网存款产品、停止新用户购买相关产品,并已对存量客户和业务进行稳妥有序调整:相关产品将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已购买相关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未来,京东金融将密切关注相关监管政策和指导意见,认真落实。

滴滴金融表示,目前滴滴理财已停止新增银行存款产品,新客已不能购买银行存款类产品。平台密切关注,坚决落实监管相关规范和要求,将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引,有步骤、有秩序地调整存量用户,严格落实监管政策。

……

眼下,几乎所有耳熟能详的互联网金融App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均已消失不见,仅留下残存的频道印记,却不见产品的影子,以及曾经红火的景象。

中小型区域银行借道揽储

潜在风险飙升

过去两年间互联网存款产品迎来发展大潮,这类产品是商业银行为了加大揽储力度,在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挂售的存款产品,银行提供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提供信息展示和购买的通道。互联网存款兼具随存随取的便利性,投入门槛低等特点,可以较好地满足新一代年轻网民的投资需求,一经问世便在业内掀起“抢购潮”。

一是收益高。根据已有的资料可知,互联网存款产品全部为个人定期存款,以3年、5年期为主,3年期利率最高约为4.125%、5年期则约为4.875%,这一标准均已接近或达到全国自律定价机制上限。

相比之下,“零售之王”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在2020年12月21日“定期存款”页面中,提供的3、5年期存款利率均为2.75%,显著低于前者。

招商银行App上的银行存款产品

二是门槛低。近半数互联网存款产品的起存金额仅为50元,且均可提前随时支取。相比之下,招商银行虽同为50元起存门款,却要求存期必须不小于3个月。

三是提供方多为中小型区域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甚至村镇银行等中小型区域银行,受制于自身规模小、知名度弱、客户体量小、资金与技术实力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难以有效拓展揽储能力,拉动存款规模。然而有存款(负债业务)才能拉动信贷(资产业务)等业务的开展,在展业的强烈诉求下,不少中小型区域银行寻求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的机会,借其“流量+口碑”优势,扩大自身揽储覆盖面及存款规模,有的平台存款规模占其各项存款比重达83%,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同业融资业务。

根据银行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吉林亿联银行的存款余额从86.56亿元增至250.58亿元,山东蓝海银行的存款余额从108.85亿元增至225.43亿元,福建华通银行的存款余额从14.36亿元上升到70.77亿元。

中小型区域银行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走上揽储的快车道,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存款规模的同时,却也加剧了负债端的资金压力,加剧了潜在的风险,同时亦走向了监管的模糊区域,成为了监管的新课题。

包商银行携手京东金融

曾推一年期年化利率5%互联网存款

互联网存款,本质上即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为银行代销存款的过程。而代销亦是互联网平台中较为常见的手法,比如代销基金、代销保险等,那么为什么这次代销银行存款却“翻车”了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个经典案例。2017年10月,当时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涉水互联网存款业务,但有一家区域性中小银行却已有了高吸揽储的苗头,这家银行正是在2020年陷入破产危机,登顶各大财经媒体头版头条的“包商银行”。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当时京东金融平台的信息展示页面上,出现若干款包商银行存款产品,一年期收益率高达5%,利率相较于银行同期限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幅度高达230%。

在当时,包商银行表示,目前在京东金融平台上销售的“氧乐存”是包商银行发行的定期储蓄存款产品,与直接在包商银行存款是一样的,且包商银行是京东金融“银行+”平台上以旗舰店模式入驻的最早的银行之一。

产品介绍显示,该系列产品包括1年、6个月、3个月三种期限,储蓄存款利率分别为5%、3.5%和3.3%,起存金额分别为50000、100和100元。在安全性上,作为存款,保本保收益;流动性上,随时可以取(提前取按活期利率和实际持有天数计算收益);手续上,无需评估可以直接购买。

对比当时1.5%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包商银行同类产品在此基础上上浮了230%,极为罕见。在此篇报道中便指出这种行为存在打监管擦边球的可能。但由于在当时,这项业务较为“新颖”,监管并未有明确规定,文中对京东金融的做法尚且定义为“营销外包”。

时过境迁,如今再无包商银行,京东金融App也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业务。虽然互联网存款业务并非压垮包商银行的最直接的一根稻草,但可以看出包商银行激进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部风险的堆集,亦体现了其在内部管理上的问题。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存款本身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根据我国现行《存款保险条例》要求,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而这一制度亦在包商银行的破产中发挥了重要的“止血”作用,存款保险基金出资、人民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以收购大额债权方式处置包商银行风险,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客户合法权益,避免了客户挤兑和风险向众多交易对手扩散。这也就是说,这些中小型区域银行自身开展无序竞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把风险转移到存款保险制度上来。

除了包商银行的案例外,在2020年还发生了几起挤兑事件,并造成了8成的线上挤兑问题,这也再次向市场、向监管敲响了一记警钟。为了避免类似风险事件的发生,监管部门也加强了相应的监管力度。

互联网存款业务

暗含三大风险隐患

我们再将视线拉回到现在,分析互联网存款业务暗含的隐患。

一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代销银行存款,实属“无照驾驶”。一直以来,金融业务都实行高门槛、严标准的准入要求,每一项细分业务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牌照的支持,其中便包括了各大互联网金融平台普遍拿下的基金代销、保险代理等牌照,然而,银行揽存是近刚兑性的业务(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对于银行本身的资产风控、资产规模、客户准入等方面的要求严格,不适用于借助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营销手段来广泛且几近“无门槛”地开展代销业务,截至目前,互联网存款业务始终属于“无照驾驶”业务。

2020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互联网平台集中展示存款产品信息,并采取利率奖励、发放购物券等营销手段,该模式实质是通过第三方中介吸收存款的存款营销行为;平台为客户购买存款产品提供了购买接口,强势平台更深一步介入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管理,限制客户在银行(含大型银行)渠道(如网银、手机银行等)对账户和产品进行查询、交易,只允许在互联网平台操作,平台已成为银行网点服务的线上延伸,这类平台没有相关业务的金融牌照,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实质是“无照驾驶”开展金融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

二是区域性中小银行借道揽储的模式突破了地域经营限制。11月13日,孙天琦曾发表《线上平台存款:数字金融和金融监管的一个产品案例》一文。其中指出,互联网存款模式突破了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部分地方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得以从全国吸收存款,从负债业务看已成为全国性银行,此类存款的流动性特点也有别于传统储蓄存款,风险管理和监管要能跟得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夕,监管机关亦明确对区域性中小银行跨区开展线上贷款业务说了“不”。2020年7月,银保监会经多次修订后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有效识别和监测跨注册地辖区业务开展情况。”

三是互联网存款业务加剧风险外溢性。区域性中小银行本身即为高风险银行,一方面,其体量规模、业务能力、员工专业度等方面均不足以消化起庞大的互联网存款规模,也难以把控背后所蕴含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跨区经营的情况下,区域性中小银行不仅难以明晰用户资质,也无法全流程管理用户准入门槛,由此增加了风险的外溢性,加大了处置难度。另一方面,区域性中小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往往会抬高收益率,高息揽储,再加之平台导流费的“施压”,银行的负债压力显著上升,无形中或已突破自身可承受范围。据《财新》报道,互联网平台从这类存款的交易金额中提成的比例大约在千分之三左右。

负债端高压力使其必然追求高收益资产,匹配高风险项目,从而导致资产端风险增加,流动性隐患突出。当然,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方式已不足以及时有效应对互联网平台存款的挤兑,依赖现有手段难以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的提前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充分流通、对称的互联网时代,用户往往会比较各大平台的存款收益率,其中存在较大的存款流动性,也极易出现大量存款搬家的行为,加剧中小银行流动风险、挤兑风险。

互联网存款业务

是否应被“一刀切”?

截至发稿,已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业务,曾经的抢购潮早已“一哄而散”。但正如上文所言,互联网存款业务中的风险“雷区”大多集中在各方面实力较弱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却并未提及国有大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那么对此此项业务的监管是否应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呢?

我们从孙天琦此前提出的监管思路中便可一窥究竟(图1),其中提到的第一条便是“明确银行准入资质和标准”,即“根据银行监管评级、经营情况、资本金及风险管理能力等,设定业务准入门槛及规模上限,尤其需要明确哪类银行不能做该类业务。”换言之,符合规定的银行便可被允许开展互联网存款业务,因而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或成为首批合规银行。此外,监管要求对从事金融活动的互联网平台,必须坚持持牌经营的思路。这亦是为互联网存款业务指明了合规的要求,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1 孙天琦在此前提出六点监管思路

制图/吴申城

12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演讲表示,面对金融科技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将坚持既鼓励创新又守牢底线的积极审慎态度,切实解决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一些学者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监管思路应避免“一刀切”,考虑“分层监管”,按照所涉及风险高低进行监管,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可为中小银行留出揽储渠道。

综上所述,互联网存款的发展和过往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样,遵循着从“野蛮生长”向合规经营的发展轨迹,于监管而言要平衡好互联网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间的关系,于大行而言要抓住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档口,但对于身处监管与创新夹缝中的区域性中小银行而言,“弯道超车”更为不易,在鼓励其扎根本地,打造“小而美”的区域特色银行的同时,监管亦需要向这些“弱势”银行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便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