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载金融扶贫路 人民银行定点帮扶宜君县和印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本报记者 马梅若
南距古都西安120公里,北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正坐落在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内多有山地。
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诸多颇具历史底蕴的名胜古迹——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姜女泪泉、云梦山道教圣地、战国长城,这片沟壑纵横、山脉横贯的土地曾见证经年的风霜雨雪,世事变迁。而最近20年,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金融定点扶贫,正深刻改变着这里的面貌。
人民银行铜川中心支行行长冯学荣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早在本轮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战之前,人民银行系统的金融定点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从20世纪90年代起,陕西省延安市就开始了相关探索,而人民银行对铜川市宜君县、印台区的定点帮扶从2002年就开始了。”
19年间,人民银行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和普惠金融等多项举措,全力助推宜君县、印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5年,金融定点扶贫工作更是驶入了“快车道”。2016年4月份,人民银行批复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工作,并制定印发了《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方案》。自此,人民银行充分发挥金融系统专业优势,深耕细作,出台系列金融政策,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加快落地。
经过持续多年、不断深化的定点扶贫工作,宜君县、印台区分别于2018年、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分别从2015年末的16.15%和13.6%,下降至2019年末的0.77%和0.67%。这一成果令人欣慰,而更加值得总结的是探索的过程,是宝贵的模式和经验。
金融定点扶贫的“宜君模式”究竟是什么?是否具有推广、复制的可能性?带着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多次深入宜君县、印台区采访,寻找答案。
惠民生:金融撬动特色产业成莉的电话一直在响。
短短半小时内,她忍不住登录了好几次网站。作为宜君县天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河农业”)食用菌基地总经理,成莉时刻关注着企业在电商平台的订单情况。她十分自豪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自从我们公司的产品入驻扶贫产品电商平台后,生意一直不错。今年中秋节前几天,江苏那边的客户陆续采购了20万元左右的香菇、木耳。”
这个让成莉时刻牵挂的电商平台是由人民银行铜川中支推动搭建的。铜川市印台区副区长、人民银行挂职干部张建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过去几年里,为了帮助铜川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人民银行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思路,选择了宜君、印台两县区重点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作为主要供应商。线下借助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广东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中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平台;线上则搭建惠农支付与电商融合发展服务点120个,借助各涉农金融机构自有电商渠道及中国邮政‘邮乐购’、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促成线上铜川特色农产品销售馆及销售网点180个。有意向采购的客户可以从网上获得信息,直接联系企业发货。”
凡是符合带贫、扶贫标准的企业,经过信息核验后,都可以申请入驻上述平台,将自家的产品信息和联系方式挂在网站上。天河农业正是其中之一。自成立之初,该企业以“公司+基地+贫困户”为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基地边务农边接受培训,利用产业到户扶持资金给予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的帮扶,是贫困户脱贫的带动者。
对天河农业这样的带贫企业,人民银行的支持是全方位的。除了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外,人民银行还聚焦金融主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支持。
成莉回忆道,2016年公司成立时,资金严重不足。“是人民银行积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协调宜君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使用扶贫再贷款向天河农业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50万元,解决了公司启动和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这笔贷款通过产业扶贫担保基金担保,利率为4.35%,并由财政全额贴息。”
有了金融活水,天河农业先后进行了土地平整、路面硬化、水渠翻修、厂房扩建,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尝到了政策红利的甜头,大家伙儿的干劲更足了。短短3年,就将香菇产业打造成了全县重点骨干支柱产业,成为全县特色农业产业的领军产业。
目前,天河农业的4个基地香菇种植规模达到150万棒,年产香菇300万斤,创造产值1800余万元。“食用菌在铜川市境内生产较少,公司种植的香菇市场前景广阔,给入股的贫困户分红没有一点问题。”据成莉介绍,仙马渠村基地香菇批发价每斤鲜菇7元,每袋菌棒纯利润在4元以上。菌菇产业给贫困户带来了实惠和利益。创建以来,公司带动贫困户98户299人,贫困户年均增收达4161元,通过工资、分红等增加贫困户收入总计近200万元。
促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化压力为动力
贷款给天河农业的宜君联社是宜君金融扶贫的积极践行者。说起扶贫,业务经理们可谓苦乐参半。
“说句老实话,扶贫工作不容易。我们这几年的体会就是,真扶贫的任务压力特别大。”《金融时报》记者从宜君联社理事长程义平那里了解到,与大行相比,宜君联社的资金成本不算低;而给贫困户发放的贷款利率较低,盈利空间较小。此外,金融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县域面积较广、贫困户较为分散、逐户进行政策宣传和金融服务较为耗时耗力,因此,这项工作面临较高的成本和风险压力。
不过,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开始享受与之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益处。
几年“硬骨头”啃下来,程义平也对金融扶贫工作有了新的体会。“金融扶贫工作作为普惠地方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个拉近政民银关系的纽带。经过几年的金融扶贫工作,金融机构得到了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等政策工具的支持、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倾斜,也取得了当地群众的进一步认可,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提高了陕西信合在当地群众中的口碑,进一步奠定了宜君联社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程义平表示。
这番表态背后是宜君联社业务的快速成长。《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10月末,宜君联社资产总额235347万元,负债总额225960万元,各项存款、贷款余额较2016年初翻了一番;不良占比3.64%,较2016年初下降1.6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1.04%,较2016年末上升1.16个百分点。
“宜君联社已向省联社汇报了宜君联社筹建农商行的工作。”程义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该行主要监管指标中不良贷款率为3.64%、拨备覆盖率为211.62%,均已达标,正在进行增资扩股,待完成后总股本将达到6000万元,资本充足率可达12%以上,届时就可以上报《关于成立陕西宜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请示》。建立农商行后,不仅产权更明晰、股权结构更合理,还能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实际上,不只陕西信合,其他金融机构也用行动表达了对金融扶贫工作的态度。“以前撤掉的银行网点又建立起来了。”据人民银行铜川中支副行长任晓龙介绍,在2016年试点之前,铜川市宜君县仅有3家商业银行、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1家小额信贷公司,信贷支持力度薄弱,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比为35.36%,低于全省31.77个百分点。任晓龙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如今,曾经撤掉当地网点的工商银行重新设立了营业网点,农发行也增设了服务网点。
正是更大规模、更多元化的金融业务吸引了这些机构重返宜君。截至2020年9月末,宜君县贷款余额22.44亿元,较试点前(2015年末)增长126.67%,余额存贷比为63.1%,较2015年末提高27.74个百分点;其中,涉农贷款13.42亿元,占比提升14.2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农户申贷获得率均达到95%以上。
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商业银行逐渐从畏难情绪中走出来,把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服务。按照“接地气、服水土”的原则,试点地区金融机构推出“苹果贷”“核桃贷”“脱贫贷”“惠农易贷”等20多种信贷产品,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此外,全国首单苹果“保险+期货”、铜川市首单玉米“保险+期货”在宜君相继落地。2018年2月,由于苹果期货价格持续下跌,首批参保的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获得9.07万元赔款,有效发挥了保险的风险管控、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及套期保值功能。
通过网点布设的下沉与数量的激增,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和不断创新,金融机构正在农村金融服务的蓝海中赢得先机。这背后不仅有金融机构担当责任的勇气,更有借力政策窗口期扩大业务的魄力以及创新发展的智慧。
优治理:金融扶贫彰显社会效益
在央行人眼里,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要通过顶层设计,在牵头全国金融精准扶贫的重任中,建立一套系统化制度体系,使金融资源主动流向最需要资金的脱贫攻坚领域。
冯学荣表示:“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行政指令去强迫商业银行扶贫,也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发展,我们要抓住促进金融长远、健康发展的难得机遇,保障金融定点扶贫可持续。”
在尊重市场逻辑的基础上,人民银行立足央行实际,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引入央行扶贫再贷款工具,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扶贫贷款投放能力;同时,利用资金的杠杆效应,积极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健全金融服务配套体系,通过风险补偿机制、保险、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为贫困户增信,为金融机构缓释风险,力争将定点扶贫的“责任田”打造成金融扶贫的“示范田”,为我国脱贫攻坚提供金融经验。
天河农业在贷款中用到的产业扶贫担保基金,就是人民银行对接贫困地区金融需求,与地方政府联手打造的一项金融扶贫新机制。为保障扶贫再贷款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在贫困地区落地,协助地方政府破解涉农融资难题,2016年,人民银行按照“人民银行捐赠、地方政府配套、社会资金补充”的原则,首先在宜君县建立了产业扶贫担保基金。在经过一年多的运转后,将该模式又推广到印台区。截至2020年10月末,人民银行共出资1100万元,宜君县担保基金规模达到2000万元,累计办理担保业务34笔,撬动银行贷款2670万元,带动100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直接资助的同时,人民银行积极引导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铜川市分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支持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两家政策性银行累计向宜君县、印台区投放贷款1.94亿元,支持建设移民安置点23个,惠及搬迁贫困户2385户、7090人,帮助两县区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住房、道路、饮水问题。
“不仅安居,更要乐业。”宜君县副县长胡志带着《金融时报》记者参观了几家社区工厂。他表示,“这些工厂就在移民安置点的周边,人民银行积极对接,引入几家企业,通过‘总厂+社区工厂+家庭作坊’的模式,已累计带动240多人就业,安置贫困户43户。”原本“家里蹲”的妇女们正在家门口的工厂做玩具、编假发,不仅增加了收入,更增加了自信;易地扶贫搬迁的移民户不仅住进了新房子,更走上了致富路。
“‘宜君模式’是什么?几年里,连续16位人民银行系统干部到铜川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探索金融定点扶贫的基层实践,不仅为定点扶贫工作打上了深深的金融烙印,还真正改变了当地的经济、金融生态。”任晓龙总结道,“实际上,金融定点扶贫不可能仅仅依托金融之力,更是要聚焦特色扶贫产业。作为普惠金融试验区,我们在铜川宜君要解决金融定点扶贫向何处发力问题,把金融定点扶贫建设成惠民生的幸福工程、建设成培育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工程以及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工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