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购物中心需要回归“产品”导向
11月16日至18日,以“谋变焕新 创造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2020年会举办,聚焦“双循环”背景下商业地产的机遇与挑战,为2021年的行业新方向奠定基调。年会中,有关购物中心何去何从的话题讨论尤为激烈。
疫情可以说是继“电商”浪潮后,线下实体零售经历的又一重大挑战。一方面,人们看到疫后消费复苏的欣慰场景,另一方面也对年初的疫情打击心有余悸。在这个时间点,品牌究竟是应该抄底扩张,还是维持现状暂时观望,还是缩小规模规避风险,说法不一而足,购物中心的管理者更是对商场的战略方向举棋不定。大会前后,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会长王永平向《第一财经》YiMagazine分享了一些他的观察和见解。
王永平是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会长。全联房地产商会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组织,成立于2012年,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直属商会。
Yi=YiMagazine
W=王永平
Yi:疫情过后,很多购物中心都做出了新一轮调整,这其中哪些是机会,哪些是隐患?
W:对头部的地产企业来讲,疫情是一个做结构调整的好机会,因为有的落后业态,可能很久之前商场就想将其清退出去,但碍于高额的赔偿金没有办法实施。现在疫情来了,这些业态可能自己就扛不住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商场的调整成本,让一些更优质的商户进来,并占据更好的位置。
但同时,一些中档的非头部商场在过去都是升级招商,或者很强调业态的组合,这样他们能够收取更多的销售抽成,现在这些商场就要降级招商。因为掉铺率太高了,需要赶快把空出来的商铺填满,即便招来的商户品质不高、销量不好,也要先保证一定的租金收入。但这样的话,对商场的中长期发展会带来硬伤,因为商户的品质下降了,消费者就会逐渐流失,形成隐患。
Yi:在当下消费恢复趋势良好,但疫情隐患依然存在的背景下,品牌会扩张还是收缩在购物中心店面的布局?
W:这个是因行业和企业而异的。拿连锁餐饮品牌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品牌的开店速度在下滑,或者开店和关店并行,把盈利能力差和亏损的店铺关掉,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很好和商场协商提前关店的赔偿金,是一个优化店铺、降低经营风险的好机会。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品牌在趁机抄底,比如海底捞,它提出未来一年要开400家店,因为这个时候开店的租金更优惠,也更有可能争取到好位置。
此外,疫情会加速快时尚等业态的萎缩,这类店铺曾经被商场看做是“主力店”,再比如电影院,由于防疫和片慌的原因,也不像原来那么带流量了,因此现在很多新的业态进入到“主力店”的角逐中。不久之前就有一个做马术培训的老板找到我,希望在商场里开100家这种马术店,他认为自己可以来担当“主力店”的角色,现在已经开出20多家了。
Yi:相比零售,餐饮业态的人流量和销售量在疫后恢复得更好,因此很多商场都增加了餐饮的比例,这其中存在哪些误区?
W:餐饮确实可以吸引人流量,但比例要适度,否则就会产生反作用。
大家都看到餐饮很火,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餐饮火并不代表商场总是在火,比如说位于CBD商务区的那些商场,中午的时候餐厅都是排队的,但到了晚上,人流量至少掉1/3以上,周末的人流量就更少了,人们都是到社区商场排队吃饭。所以在餐饮人流量上,商务区和社区都存在火和不火的时间差。其次,餐饮的销售额是有天花板的,它不像零售,比如说名创优品的店经营得好,它可以保持每年30%的增速,但是一家餐厅的座位有限,每天人们就餐的时间也有限,所以营业额高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提升了。第三点是,一些非头部的商场,餐饮的租金都比零售要低,因为餐饮在非就餐时间是没有生意的,这样一来,餐饮越多,商场的租金收入就会降低,非就餐时段人流量也会减少,无法对周边的零售带来贡献,这就形成一个黑洞。因此商场的餐饮控制在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相对比较合理,如果再高,就很有可能阻碍商场的发展。
Yi:在您看来,哪些元素会在未来一年里为购物中心行业带来新变化?
W:最关键的当然是创新。创新包括引进一些新的业态,来置换一批主力店和次主力店。另外,商场可以和互联网企业做一些更深度的合作,比如美团最近也想进入购物中心,给商场提供餐饮相关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如把餐饮的收银集中起来,或者帮助商场介绍引入更强的餐饮品牌,美团还可以把外卖的扣点做一些减免来补贴商户,这种线上线下融合可以带来很多创新。
另一个关键词是重运营,运营购物中心这款“产品”。过去大家是在跑规模、跑速度,而今天很多人就看到了运营的重要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宝龙为代表的一批轻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上市,获得了资本市场极大的追捧。宝龙自己的地产上市公司,在香港的市盈率只有五六倍,但它管理公司的市盈率达到了六七十倍,可见人们对商业资产证券化的热情。而证券化就是吃运营饭的,因此未来如何回归运营本质,创新运营方式,是一个重大的命题,这其中也有很多互联网平台的参与,这是一些我看到的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