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报告②上海排名尚可,仍有不小提升空间
在进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改善企业营商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是中国提升国际吸引力与竞争力必须修炼的内功。
围绕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目标,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聚焦世界上被公认为全球城市的20个国际大都市,立足全球城市的功能作用和实际特点,在2019年已对外发布的全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基础上,2020年又对指标进行了修正完善,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的“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
根据这套指标体系,课题组对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香港等城市在内的20个全球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量化评估,通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让中国城市看到自身优势和不足,并为如何补短板拉长板提出建设性意见。
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报告从市场发展(15%权重)、产业配套(20%权重)、基础设施(15%权重)、政府服务(10%权重)、要素供给(10%权重)、宜居品质(10%权重)、法律保护(20%权重)等七个角度对上海的营商环境进行总体评估,对比20个全球城市,深入分析目前上海的优势与不足。
上海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排名第10,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纽约、东京、新加坡、伦敦和香港。总体来看,上海全球城市营商环境表现为“三长、三短、一中”。
“三长”即“市场发展”、“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表现较好,排名均位居前5。
其中,“市场环境”上海排名第5,经济增长率和对外贸易规模优势突出,但外商直接投资监管限制较多、国际会议举办数量较少、获取信贷便利度不足,反映了上海市场开放度和市场信用度短板。“产业配套”上海排名第5,制造业总体规模和能级较强、领先金融机构数量较多,但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全球领先的高端服务企业数量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上海排名第4,地铁运营里程与港口实力表现优异,但通勤时间较长、拥堵指数表现较差,机场枢纽性和信息设施服务能级仍需提高。
“三短”,即“政府服务”、“宜居品质”和“法律保障”排名较为靠后,均在13名之后。
其中,“政府服务”上海排名第16,开办企业天数、电子政务发展等指标表现较好,但口岸货物进出口审核时间较长、税收激励不足等短板显著。“宜居品质”上海排名第13,犯罪指数较低、中小学学校数量较多奠定了上海城市安全和公共服务优势,但医疗卫生服务和文化设施供给不足、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风险较高、绿色空间较少、空气污染较严重等成为上海吸引全球功能机构和高端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法律保障”上海排名第13,合同执行方面表现突出,但知识产权保护和破产办理差距显著。
“一中”,即“要素供给”排名第9,位居中游。
其中,人力资源供给低成本优势和资金融通规模优势较明显,高质量大学、优质办公空间和创新要素供给表现也较好,但人才国际竞争力与货币自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鉴于此,对标最高标准的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体系,建议上海接下来在四个方面下功夫,提升营商环境。
一是补齐短板、做优长板。
要继续“补好短板”,全面提升在全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的表现,继续在增强企业获得感上下功夫,更要“做优长板”,围绕功能性机构在要素流动便利性、企业运行环境透明度等方面的要求,在市场环境、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服务全国、辐射亚太、连通世界中构筑独特战略优势。
二是对标顶级、创造一流。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全方位对标顶级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改革实践,加快构筑营商环境全生态,拉长补短、降本增效,深化推动营商环境制度供给,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把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
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始终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破除制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瓶颈难题,深化市场开放、政务服务和法律保障等领域改革,着力增强高水平制度供给能力,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水平系统性提升。
四是软硬并重、同步提升。
充分关注政府监管制度,既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效率和政府激励等软环境,也注重改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要素供给等硬环境,推动软软环境、硬环境同步提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营商环境优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