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的危害有哪些?


来源:新浪财经   时间:2020-11-13 17:41:16


11月13日消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官网公布健康知识《关注疼痛》。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机能在减退,疼痛也伴随着各种疾病而来。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30%的人都在承受着慢性疼痛的困扰,疼痛会给人的躯体、活动、精神等造成严重的影响,有很多患者痛不欲生,甚至选择自杀。

什么是疼痛?

这里所说的疼痛不是说咱们老百姓认为那种磕了碰了的疼,它是一种主观性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有的根本就没有身体组织损伤,但是就是感觉到疼。比如战场上有些战士都没腿了还在坚强地战斗,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确实不疼。但如果在另一个环境里,同样的伤他会疼得非常要命。所以说它是主观的,如果你没有认识到它的疼痛,那就不疼。

最典型的疼痛是身体的损伤,不典型的疼痛有麻痛、冷痛、灼痛、压痛,包括一些其他的不舒服的感觉,都是疼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疼痛又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一般超过一个月以上的疼痛叫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的危害有哪些?

在生理方面,疼痛会引发失眠、便秘、食欲不振,严重的会使人恶心、呕吐、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顽固性疼痛会使肢体活动受限,甚至会因长期不活动导致残疾,功能完全受限。

在心理方面,疼痛会引发忧郁症,使人恐惧、焦虑不安、易怒、绝望。

哪些疾病会引起疼痛?

骨关节病最容易引发疼痛,其次是颈腰椎间盘突出,再次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比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还有就是血管炎性疼痛,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会伴发很多的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疾病所引发的疼痛。

疼痛有哪些种类?

第一种是躯体性疼痛,包括躯干、四肢的疼痛。

第二种是内脏性疼痛,来自于心脏、胃、胆囊、肠道等内脏器官,最常见的是肚子疼、腹痛、心绞痛等。这种疼痛由特殊的神经传导,会有一些特殊的症状。比如有人肩痛,实际上肩膀没问题,是胆囊出问题了。有人说左胳膊疼,实际上是心脏出问题了,因为它神经比较特殊,所以它在体表会找一个位置来替代它,让你感觉到疼。

第三种是神经痛,常见的有三叉神经痛、牙疼,还包括带状疱疹,有人风吹一下、手摸一下都疼,这就是神经方面出问题了。

第四种是幻觉痛,属于精神问题,比如有的病人已经失去右腿了,可他偏偏就是感觉到右脚疼。

疼痛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一,有各种疾病史的人先到相关科室诊治,比如冠心病突然性胸痛了,胸背压榨性疼痛,赶紧到心内科去看看是不是心梗,做一些检查。

第二,传统的中医治疗,比如按摩、针灸、拔罐、理疗等。

第三,药物治疗,用一些西药或活血化淤的中成药,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有些药对某种病有效,对另一种疼痛则一点效果都没有。

第四,微创介入技术。用最小的创伤在影像引导下非常精确地对病变进行直接处理,缓解疼痛。椎间盘突出、一些顽固性内脏痛、特殊神经疼痛都可以用微创介入技术。

第五,对于肿瘤的病人,首先能切的就切,能放化疗的就放化疗。如果实在切除不了,还可以用药或者用其他的方法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第六,脊髓电刺激治疗、交感神经毁损手术等特殊的一些治疗手段。

哪些疾病可以看疼痛科?

一些软组织的疼痛,还有头痛、骨关节病、椎间盘突出、压缩性骨折,神经痛、癌痛、风湿免疫性疼痛,还有慢性的外部缺血性疾病,比如下肢血管不通引发的疼痛。此外,包括一些非疼痛性疾病,比如有些顽固性的失眠、突发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头晕、脑缺血、心脏缺血,这些病症在疼痛科都有一定的特殊治疗方法。

疼痛问诊要说明白

看病的时候,下面几个问题一定要说明白,对医生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第一,疼痛的部位。

第二,第一次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被撞了一下或是闪了一下,或者是碰到哪儿了。

第三,发病有多长时间了。

第四,疼痛的性质,是酸痛呢,还是麻痛,还是冷、热,能不能碰,能不能摸,这些都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疾病的本质。

第五,疼痛的规律,是白天疼还是晚间疼,是活动的时候疼还是不活动的时候疼,疼的时候是喜欢揉还是不敢碰呢?是一直都在疼呢还是中间可以缓解?

第六,有没有服用过药物。有些人疼痛吃点芬必得就好了,有些疼痛吃什么药都照样疼。

特别提醒

疼痛急症先到相关科室

首疼痛急症是一个症状,这种疾病包括心梗、肺栓塞、肺动脉栓塞,还有消化道穿孔等,都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如果病人有病史的话,应该先到相关的科就诊,就不至于耽搁抢救时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