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消息,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主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开放金融、智创未来”。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文仲发表主题为《强化风险管控,坚守金融价值观,打造适应未来发展和民众希望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主题演讲。
范文仲表示,要把握金融创新监管中的三个重点:一是要以金融功能和风险实质监管取代机构名称监管;二是要按照系统重要性的维度来监管,把握好鼓励金融创新和促进风险防范的平衡;三是要防止核心社会资源的垄断。
具体来看:
一是以风险的实质监管来取代机构名称的监管,比如说我们经常有一个银行的管理办法,银行很多,大家约束住了,一些机构换个名称,所以后来我们也会出台一些信托的管理办法,把信托业也基本上管住了,就会变成P2P,我们以一个P2P的监管办法,把P2P管住了,我们很多的企业就变成了科技机构,金融监管能够管科技企业吗?所以如果这样追着这种机构名称,实际上是非常难的,我们还是要穿透风险的本质,要看风险实质来监管。比如说你如果具有社会集资的功能,不仅向特定的对象募资,而是向大众募资,就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如果你存在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你就一定要符合流动性的规则。如果你未来会有这种预期的,或者非预期的损失,你一定要具备损失吸收能力,这些都是必须的,不论你叫什么样的机构。
二是监管的原则要以系统重要性的维度来考虑监管,设计监管,把握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平衡。在机构刚刚小的时候,刚开始萌芽,你一定要有一个环境让他能够创新。所以说对于这些刚开始的,我们可以放松一些规则,建立监管沙箱,或者中国叫试点项目,能够密切地跟它一起指导它创新,这些信息披露的成本、监管的要求,可以适度降低。但是一旦到用户超过百万,我们的资产总量超过百亿,那你就要大幅度的增加它的监管要求,要把有一些机构按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来进行管理,而且还要要求这些机构具有RP,国际商叫恢复与出支计划,一旦出了问题你怎么办,市场功能怎么延续。如果我们要以这些维度,也就是国际上经常说的监管沙箱这种类型,小的时候可以鼓励创新,在大的时候可以进行风险管理来把握这个平衡。
三是社会核心经济资源要防止垄断,甚至防止高价。一旦这个经济资源成为大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就一定要透明。我们的管子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思想,他认为社会经济最基础的资源,比如说谷物,就一定要便宜,粮食要便宜,那些奢侈品、玉石可以贵,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你让它贵一点,但是社会的基础资源一定要便宜,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发展,才能安定。所以对未来的这种社会核心经济资源,我们一定让它的成本降低,这样大众才能利用。就像石油、电力,一定不能让它太贵,太贵的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会有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可以坚持的。在任何的时代,对任何的机构,金融创新都要有风险意识。
以下为演讲原文:
非常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的邀请,今天非常高兴参加21世纪亚洲金融论坛,借今天的机会想跟各位嘉宾分享几个观点。
一、我们认为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金融发展正处在一个剧烈变迁的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在这轮的金融创新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大概有几个理由。
第一,中国本来就是金融创新大国,大家会认为中国的金融创新都是抄袭或者模仿西方的,包括我们这一轮的金融科技,好像大家都是从美国、英国、欧洲舶来的。但其实我们在做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的金融创新基因是非常强大的。在历史上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冶金术,我们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铜钱体系,这个铜钱体系就是金融科技。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铜钱,所以在延续前年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一直为它的经营、质量、重量不断的进行变化的过程中,苦恼过程中,中国铜钱发挥非常稳定的货币支撑作用。造纸术出现之后有世界最早的官方汇兑体现,叫飞钱,也是金融科技。后来有最早的印刷术,北宋的时候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还成立最早的货币官方管理机构,我们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也是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公元1300年以前,在历史上很多的金融创新都发生在中国。中国是具有金融创新基因的。
第二个理由是中国当前已经是金融和经济的大国,我们现在已经是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重要的经济金融领域有的是全球第一,我们现在是全球第一大工业产品制造国,第一大货币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金融领域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银行市场,我们银行业的总规模相当于欧盟的总和,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第三大的证券市场,前十大全球银行中中国有四家。我们有非常好的基础。
第三个理由,中国还是一个未来的金融资源强国,人类发展中经历三次主要的科技革命,我们称之为“3S”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农业革命,人类解决了生存的问题,survival。在农业革命中核心的经济资源就是土地和人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解决的是人类更加强大的问题,Strong,在工业革命中能源和矿产就是核心经济资源。我们现在处在人类的第三次的重大革命时期,就是信息革命,信息革命解决的目标是让人类更加智慧,Smart,我们称之为3S革命,在这次经济信息革命的时期,核心的经济资源就是信息和数据,中国在这个时期,由于我们巨大的经济总量,巨大的人口,我们成为了一个金融资源的强国,像工业革命的时候沙特,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未来金融领域中我们是数据的强国。
第四个理由,我们认为当前以大数据支付、征信、数字资产交易为代表的金融基础设施,将是未来一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决定我们在这个领域将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我们把这个科技基础设施比作金融领域的“能源”和“电力”,就像金融城市的“高速公路”和“地铁”,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们具有非常强大的后发优势,现在在金融科技的基础建设领域,我们认为中国依然有优势,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政府来统一规划,由社会机构、市场机构来共同的建设,由具有社会责任为主要目标的这些机构来进行运营,最后由社会大众和所有的千家万户浅白个企业机构共享,这些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将决定了中国金融的未来。这就像当年在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国内非常强大的钱庄和票号在西方的现代银行体系像汇丰和花旗这样的银行进来,竞争的时候,我们是不堪一击的,未来金融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在下一轮的金融竞争中,中国具有非常大的机遇,我们认为在很多的领域,中国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二、我们认为在任何的时代,金融创新都要有风险意识,这个风险意识不光是金融机构要有风险意识,参与创新企业都要有风险意识,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科技企业,都需要。这是因为金融业天生具有脆弱性,道德风险,金融的创新并没有改变这些金融风险的本质,金融天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如果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不遵守规则,大幅扩张,在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此相反那些比较遵守规则的,比较谨慎的机构,就会发展的慢,所以如果没有外部的规则和监管的话,金融的领域就是劣币居住良币,在经济学上已经多次证明。
另外很多人认为金融创新,好像消除了风险,历史上来看任何一次金融创新都没有消除风险,甚至都没有减少风险,而是扩大了风险。历史上金融创新我们都需要一种更强大的制度、机制去约束这种风险。金融机构我们认为,在任何时代都要遵守基本规则,目前专家和机构对巴塞尔协议有一些误解,大家认为巴塞尔协议可能很多是过时了,但其实像巴塞尔协议这样的银行监管规则,恰恰是在总结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听起来巴塞尔协议离我们很远,瑞士的城市,以前我们经常去,一年要去七八次,好像别人生病我们吃药。但其实巴塞尔协议的一个最根本的,简单的解释就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买卖,这个要求不论在任何的时代,对任何的金融机构都是必需的。这个道理永远不会过时,不论什么样的时代,以什么样的名义,我们如果让一个机构,或者资产的这种估值,是脱离了现实的基础,用各种金融的创新语言,导致了过高的杠杆率,这都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泡沫化,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是现实的,就像我们刚才介绍的。中国金融体系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了,我们的规模还在不断上升,我们的复杂度还在不断的上升,这就需要更加的完善的制度和监管的规则来约束,这就像我们人类发明的核武器,非常强大,那你就需要更多的风险防范机制、国际间的条约来控制它的风险一面,而让这些核能能够真正为人类要服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这些最根本的规则。
第二金融机构要遵循的,尤其是在科技创新的时候,我们很多看到的是交易成本的下降,但是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金融不仅要降低交易成本,也要降低金融体系的“雾霾度”。很多的金融创新其实是拉大了金融的链条,是比如说在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房贷,房利美、房地美,通过这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大家分散风险,出来一个贷款就把资产证券化,打包卖给全球的投资者,表面上看来发行的机构不再承担风险了,但这个风险依然留在金融体系内,而由于这个交易的链条不断的加长,是最终的投资者离最初的底层资产越来越远,它其实是增加了整个交易的不透明度。而且也增加了发行者的道德风险。因为在进行放贷的时候就知道可以把它打包卖出去,对于放贷的规则就不会那么严格。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外部非常好机制的话,光靠这种金融创新一定会导致更大的风险。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而我们很多的事情正在做。金融机构一定要注意这些风险最基本的规则,并不是我们跨了个界进入了一个新领域,我就可以不遵守它原来的传统规则,这是不行的。对于监管机构在现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我们建议有几点,及的原则还是可以考虑的。
一是以风险的实质监管来取代机构名称的监管,比如说我们经常有一个银行的管理办法,银行很多,大家约束住了,一些机构换个名称,所以后来我们也会出台一些信托的管理办法,把信托业也基本上管住了,就会变成P2P,我们以一个P2P的监管办法,把P2P管住了,我们很多的企业就变成了科技机构,金融监管能够管科技企业吗?所以如果这样追着这种机构名称,实际上是非常难的,我们还是要穿透风险的本质,要看风险实质来监管。比如说你如果具有社会集资的功能,不仅向特定的对象募资,而是向大众募资,就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如果你存在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你就一定要符合流动性的规则。如果你未来会有这种预期的,或者非预期的损失,你一定要具备损失吸收能力,这些都是必须的,不论你叫什么样的机构。
二是监管的原则要以系统重要性的维度来考虑监管,设计监管,把握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平衡。在机构刚刚小的时候,刚开始萌芽,你一定要有一个环境让他能够创新。所以说对于这些刚开始的,我们可以放松一些规则,建立监管沙箱,或者中国叫试点项目,能够密切地跟它一起指导它创新,这些信息披露的成本、监管的要求,可以适度降低。但是一旦到用户超过百万,我们的资产总量超过百亿,那你就要大幅度的增加它的监管要求,要把有一些机构按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来进行管理,而且还要要求这些机构具有RP,国际商叫恢复与出支计划,一旦出了问题你怎么办,市场功能怎么延续。如果我们要以这些维度,也就是国际上经常说的监管沙箱这种类型,小的时候可以鼓励创新,在大的时候可以进行风险管理来把握这个平衡。
三是社会核心经济资源要防止垄断,甚至防止高价。一旦这个经济资源成为大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就一定要透明。我们的管子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思想,他认为社会经济最基础的资源,比如说谷物,就一定要便宜,粮食要便宜,那些奢侈品、玉石可以贵,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你让它贵一点,但是社会的基础资源一定要便宜,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发展,才能安定。所以对未来的这种社会核心经济资源,我们一定让它的成本降低,这样大众才能利用。就像石油、电力,一定不能让它太贵,太贵的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会有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可以坚持的。在任何的时代,对任何的机构,金融创新都要有风险意识。
三、我们认为当前的金融机构、金融行业要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
现在我们的商学院教课,教的很多是资产定价、市值管理、全球资产配置。但是我们很多最基本的金融道德,我们企业的文化是没有教的。其实在这个时代恰恰是需要这样教育的。我们现在都追求市值全球多大,福布斯排名多少强,但其实我们要仔细想想,金融的初心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金融的初心是跨时间、跨空间分配社会经济资源,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定价和交易,来达到这种有效的分配。这个分配的目的是把社会经济资源精准地分配到选择它,而且善于利用它的个体上去。它的结果其实是让每个老百姓有更多的生活选择。我是用现金交易,还是我刷手机,我是吃面条,还是吃面包。另外在未来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未来整个社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供大家来消费,整个社会的福利边界上升,这是金融的初新。金融的初心不是去打造几个世界五百强,让一批人成为亿万富豪,金融的初心让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让我们未来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金融机构,我们确实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尽量精准的分配社会经济资源,让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让整个社会帕累托最优福利边界能够上升,而不是通过竞争,以我的发展来把其他企业挤出去。这不是我们的未来。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建议要高度关注科技创新的社会福利效益,我们一定让这些社会科技的发展,让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得利,而比是让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得利。因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研究过很多金融科技的发展历史,在一个金融科技上升的时期,把握住这种科技大潮的企业,它就会崛起,像以前的科技革命,石油托拉斯这种就会崛起,石油大亨,钢铁的巨头。但是那些没有把握住科技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整个社会的贫富就会分化,阶层就会割裂,社会矛盾就会上升。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性就会增加。从国际上来讲也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抓住了机遇就上升,另外一些国家没有抓住就会衰落,大国之间就会竞争,大家就会选举一些强人,政治就会上台,国与国之间就会从贸易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变成政治争端,甚至军事冲突。所以后来世界为了应对这些才出现了税收制度,才出现了《反托拉斯法》,这都是过去我们要吸取的教训。
在未来科技创新中我们高度注意社会的福利,应该让整个社会的大饼做大,而不是让一部分拿太多,造成了整个福利变成净损失。这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企业家都要考虑的,每一个企业都要有这样的金融价值观。
最后我们想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金融大航海时代,这就像千帆进发,百舸争流,这个时候科技就像桨一样,让你看划的快不快,但价值观是舵,决定了你的方向是否正确,有的时候你虽然光有桨划的快,最后撞上冰山,一定要方向正确。风险管理是压舱石,决定你能不能行稳致远,这对中国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北京金控是一个新的企业,我们希望能够打造成一个科技驱动,面向未来的智慧金融服务体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能够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透明度,这其实就是我们的一个希望。最后衷心期望与在座各位金融科技企业的代表未来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大家推动中国的金融业能够稳健发展,能够实现我们的金融风险和管理、创新的平衡,最终推动中国金融业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