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锁停车收费”如何省时又便利
■本报见习记者 栗思
近来,申城街头出现一种新型智能道路停车系统,它可代替传统的人工收费模式。在闵行区一些街头,车主停车后,停车位会有一根感应桩升起,卡住车身底盘。车主扫码缴费后,感应桩降下才能开走,看起来比较智能。不过,记者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看到,这种道路停车位智能管理系统没少被车主吐槽。“付完钱感应桩迟迟不降,说是系统问题,在寒风中等了半小时”“付完钱后开门上车,一分多钟才驶离停车位,结果底盘还是被感应桩擦了”……申城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中,怎样的智能停车才更理想?
智能停车系统离不开人
2月1日上午,记者前往一处新型道路停车位智能管理系统的试点道路。道路两侧有不少商户,人气很旺,停车需求旺盛,45个智能停车位集中在路的南侧。
和普通停车位不同,智能停车位被涂成蓝色。每个车位外侧,“智能开锁,扫码开锁”八个大字位于车位线正中,还附上相应二维码。字旁边可以看到一个圆形装置嵌入地下,未升起时与地面持平。据介绍,车主停好车7分钟后,停车位上的指示灯由绿转红,感应桩升起,卡住车身底盘。取车时,车主用手机扫描地面二维码,等车主支付停车费后,地面指示灯由红转绿,感应桩降下,还能实时获取电子发票。
记者到时,正飘着小雨,智能停车系统并未开启,现场仍采取人工收费。两位身着荧光绿衣服的道路管理员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回穿梭,一边向车主解释当天系统因升级暂时关闭,一边收取停车费用,并将手中红色指示牌挂在车门上,借此区分车辆是否已收费。记者驻足一个小时,车辆络绎不绝。
协管员小张说,这排智能停车位分两期建成,去年10月左右全部投用。虽然是智能的,但实际离不开人。协管员的工作就是指导车主正确使用这种新的停车系统,他晃了晃手中的指示牌说,“系统开的时候,这个也会挂上去,既能提醒车主扫码付费,也能给遇到困难的车主提供联系方式。”
升降桩磨损车辆已改进
记者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搜索发现,智能停车位升降桩“磨损”车辆情况并非偶然。去年12月初,俞女士跟朋友聚餐,将车停在智能停车位上。尽管看到“扫码开锁”的提示,但她并未意识到与停车位有关。聚餐结束,她上车刚踩下油门,便听到车底传来“嘭”一声。原来一根十几厘米高的感应桩杵在停车位上,底盘被剐蹭了一片。俞女士投诉至12345市民服务热线要求赔偿,但相关部门回复称,智能停车现场设有宣传屏,滚动播放停车操作,且车下也有提示语,已尽到提醒义务,问题要归结于车主未按正确流程操作。
记者看到,45个停车位旁仅两块电子宣传屏,如果车主下车匆忙,留意不到屏幕提示,无法得知感应桩的存在。
除擦碰底盘,有市民还遇到过系统故障。去年12月3日晚上7时30分,曹先生扫描二维码支付完停车费,感应桩却迟迟不降。他拨打协管员电话,得知系固定桩发生故障,需机构管理人员前来维修,这一等就是半小时。
协管员小张说,从扫码支付到感应桩落下,中间牵涉好几方,可能会存在延迟。据他介绍,感应桩上升至普通轿车底盘的速度大概10秒,根据不同车辆底盘的高度,最高可达30厘米,但最终会停在距离车辆底盘1厘米的位置。据悉,感应桩也曾做过改进:将全部金属件改为底部金属件和顶部塑料更换部件,并调整感应桩位置,大大降低对车辆的影响。
试点中进一步完善优化
在记者走访时,也有市民对地锁持肯定态度。碧秀路上,一位刚刚向停车管理员付完停车费的车主表示,“可以杜绝逃单,避免人工收费可能带来的摩擦,我觉得很好。”根据闵行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显示,试点智能停车位管理,效率大大提高。负责建设该系统的公司负责人黄旭林谈起设计这套系统的初衷,以前常在停车时看到收费人员乱穿马路,很危险。“在防疫时期,车主缴费时不用和收费人员接触,减少疫情传播途径。”
作为闵行区智能停车试点之一的永德路,智能停车场投入使用的前三个月陆续接到12345热线转办的投诉件,大部分也是前面所述地锁方面问题。作为试点单位所在街镇,吴泾镇城运中心非常重视,除了给投诉人及时反馈,也把每一个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仔细研究,不断完善优化。比如为提醒车主注意,增加地锁的显示度,在车位上设置醒目的灯光字幕提醒,安排现场管理人员巡查,车辆停稳后及时告知车主;如果车主已离开停车场,会在驾驶员门把手位置挂提醒卡片,卡片上印有求助电话,出现扫码等故障可及时联系,现场管理人员3分钟赶到。为避免系统慢或断网给车主带来不便,给予现场管理人员开放断电解锁权限,可根据情况及时解锁车位,减少车主等待时间。
记者随后向吴泾镇城运中心咨询得知,目前相关部门已关注到市民反映,试点过程中会收集市民反馈,进一步完善优化。近期也在考虑调整升降杆方式,采用平面感应地磁来计算停车时长,更加方便市民出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