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金融观察》发展资本市场需要壮大机构投资者
钱林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中央从发展改革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深化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指导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而资本市场无疑是其中关键一环。此次发布的《方案》也明确提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在海外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股票市场容易出现波动,也被认为与散户占比较高而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对较低有着密切关联。相较于散户而言,机构投资者在信息来源、数据统计分析、投资决策等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在投资方式上更加灵活,在投资技术上更加成熟,且具备针对不同投资标的的强大研究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以股票市场上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为例来看,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多以大盘蓝筹股为主,持有期限较长,偏好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较少发生高频交易行为。因此,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力量,不仅有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也将增强资本市场韧性,促进投融资平衡,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通过培育机构投资者来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首先要壮大具有理性的风险定价能力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并拓展其资金运用的“舞台”。《方案》也提出,稳步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鼓励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依法依规与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和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合作,研究完善保险机构投资私募理财产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和债转股的相关政策。
截至2020年年末,全国已有2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获批开业的有20家,包括6家国有大型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6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以及1家合资机构的理财子公司。而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方面,目前保险资管行业已经成立了28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受托管理保险业超过70%的资金,资产管理规模近15万亿元。接下来,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队伍加快扩容,对权益市场的投资比例不断提升,将会为市场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从而减少市场中的投机性交易和不合理的市场波动,带动投资更多地回归价值,推动市场表现得更加理性,在壮大资本市场规模的同时提高市场有效性。
借助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来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也需要帮助前者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脚步长期显得迟滞,也与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长期处于起步阶段有关。
以成熟市场经验来看,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把一部分财富转移到养老账户开展长期投资,为其资本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对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作用,也形成了资本市场与养老金长期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当前我国居民金融总资产已达到160万亿元,其中90多万亿元为银行存款,而且绝大多数低于一年期限。可转换为终身养老财务资源的金融资产规模十分庞大,优势非常明显。因此,接下来需要继续加快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特别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步伐,进而发挥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的优势作用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以及优化公募基金注册机制、提升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比例上限等举措相继出台,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角色已经越发变得重要。数据显示,从交易情况看,2020年年初至今年1月15日,境内专业机构的A股交易金额合计85.18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金额的19.5%,较2019年上升3.35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从持仓情况看,截至今年1月15日,境内专业机构持有A股流通市值合计12.62万亿元,较2019年年末增加4.42万亿元,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18.44%,较2019年年末上升2.02个百分点,也处于近年来最高水平。
要达成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目标,无疑还需继续在投资端政策层面发力。证监会在上周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促进提升权益投资比例,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完善“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