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财快评:能源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稳健,煤价才会稳来源:21财经APP
在今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第75届大会上,中国政府做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十四五”规划也将碳中和的逐步实现作为稳步推动的目标。
本该逐步谈出历史舞台的煤炭,反而令人意外的在这几天成为了新闻热点。
5月以来,煤碳价格持续波动上涨。到12月初,秦皇岛港5500大卡山西动力煤市场价创下近两年新高,达到663元/吨。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煤价指数已重回160上方,至2019年5月下旬以来的高位。
为了做好今冬明春煤炭保供稳价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于12月12日召集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投集团等10家电力企业召开座谈会。会议要求电力企业煤炭采购价格不得超过640元/吨。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煤炭价格上涨,既有经济复苏导致需求快速增长的因素,也有供应未能有效增加的因素。国内国外两方面原因导致供应不足,一方面煤炭主产地因为政策影响,产量快速回落。例如,据山西省能源局消息称,2020年山西省计划退出57座煤矿,全省煤炭行业将实现“僵尸企业”出清和60万吨/年以下煤矿退出;另一方面,出于总量控制的考虑,煤炭进口也开始限制,进口量严重下滑。
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是我国坚定不移的国策,也是实现2060碳中和国际承诺的必要手段。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降低能源强度,逐步减少煤炭的需求总量,是题中应有之意。煤炭生产的优化调整,也在所难免。
但是,能源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含能源系统自身的低碳化转型,而且还和经济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我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还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在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未能快速提高产能的情况下,过分快速减少煤炭的供应,会导致煤炭市场供求失衡,危及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比如,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河北的一些城市于2017年冬季推动了“禁煤区”建设和小燃煤锅炉“清零”工作。该项以气代煤的清洁取暖工程本意是净化大气环境,推进能源转型。但由于天然气供应得不到保证,煤改气后居民入冬后无法取暖。同时,煤改气改造使得天然气需求大增,导致反应国内天然气供求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暴涨,且带动东亚市场的天然气现货价格暴涨。最后不仅使得多地供暖陷入困境,而且对国际天然气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能源转型必须建立在充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能源需求这个基本前提上。不能为了转型,而阻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围绕经济发展来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是我们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地方政府通过强力推行行政政策,试图短期内改变能源结构,虽可以达到节污减排的短期效果,但是由于未能顾及到能源和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2016年初,有关部门强力推行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的产业政策,导致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快速增长。此政策在当年末就被废止。在此过程中推行的价格三级响应机制,也被实践证明未能发挥作用。
为了实现碳中和这一伟大的目标,政府需要用有力政策来推动推进能源转型。但是,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执行方式方法等方面,还需要创新发展。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可以用市场化手段,将产能作为许可证,通过交易机制,推动煤炭产能的有效退出。政府做好宏观调控,设置好产能许可证的总量,并根据许可证交易价格微调总产能。产能在地区间的分配,由企业自主决定。这样,既能实现减排的大目标,又保持灵活性,避免价格大起大落,还可以使得产能在区域间有效分配。
(施训鹏系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澳大利亚能源转型研究所所长;杨木易系欧洲能源环境智库Ember高级电力政策研究员)
(作者:施训鹏,杨木易 编辑:李靖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