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让职称评审带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来源:法治周末   时间:2020-12-10 15:42:38


原标题:让职称评审带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罗志华

近日,人社部官网下发最新通知,由人社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研究起草的《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重点改革以往评审标准过于强调论文、实践导向性不强、重视临床不够等问题,影响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未来的职称评定,意义重大。

医疗系统评职称的方式,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务人员。受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的影响,他们为了获得更高职称,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应付式”行动。比如,为了完成评职称所需基本论文数,十几名作者同在一篇论文下署名的现象很常见。论文粗制滥造、数据造假、内容抄袭等更是司空见惯,宝贵的精力花在了做这些无用功上,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也受到挑战。

除了学术层面的影响外,对于具体的医疗行为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在评审职称时,做1000台高难度手术,或许还不如一篇论文、一个头衔或奖项管用,部分医务人员不再专心于临床,而是频繁参与和诊疗无关的活动,热衷于参赛评奖,把临床实践能力抛之脑后。公卫、防疫等冷门专业人员由于平时的作用难以展现,评审职称一直处于劣势,导致人才流失。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没有列入职称评审指标,长期坚守临床一线且技术精湛的“老黄牛”,或许只能拿着与低职称相对应的低工资待遇默默奉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取巧者获利、老实人吃亏”的错误导向。

不同的职称评审方式,就会催生出不同的医疗行为。评职称由唯论文改变成看门诊量、手术量等工作指标,医务人员就会更加专心于临床一线的工作;唯奖项、唯“帽子”变成了各项技术参数和基本任务表,虚头巴脑的名头和滥竽充数的论文就会失去吸引力。多参与诊疗活动、想方设法提升诊疗质量等,就会成为医务人员展现自我和获取更高职称的必经之路。

两部委共同发布的这个文件,内含不少开拓性做法,有望带动医疗质量稳步提升。除了工作量指标让身处一线的医务人员不再吃亏外,出院患者手术难度和例数、并发症发生率、疑难病种覆盖率、疑难病种诊疗人数等成为职称评审的关键衡量指标,将促使医务人员在获得更高职称之前,必须完成基本工作量、提高医术水平。平均住院日和住院患者次均费用等指标,则对降低医疗费用很有帮助,患者的感受和经济承受力,将更加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

新的规则建成之后,评职称将没有取巧的门道,扎实做事才是通往高职称的捷径。以消化内科医师为例,过去他们评职称与内镜检查数量无关。根据新的评审指标,在内镜检查数量上,晋升副主任医师至少完成500例、晋升主任医师至少完成800例,如此一来,消化内科医师的高职称就与内镜检查熟练程度形成直接对应。

当然,新的职称评审方式是否能产生预期效果,会不会派生出其他问题,也有待边实施边观察。其中,指标的客观性如何确保,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科室将其他医生从事的高尖技术操作,计算到当年评职称的医生名上,类似做假方式,需通过配套规则来加以规避。评价指标很多,评估与计算都需人为操作,需要防范出现“人情指标”等现象。

职称改革不会毕其功于一役,既须科学规划和认真执行,也需不断完善提高。但无论怎样,改革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本身就是一大进步。

期待此次征求意见能够掀开医疗系统职称改革的新篇章,通过新职称评审方式的正向带动,激励医务人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具体的诊疗活动中,更加重视提升医疗水平,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