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凸显“疫苗民族主义”?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廖勤
“欧盟和英国的疫苗之争揭示了有关‘疫苗民族主义’的丑陋真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如是评论,英欧不仅“离婚”了,团结更是荡然无存。
其实,美国媒体也别忙着批评欧洲,美国自己在“巧取豪夺”上也不遑多让,去年甚至想出高价把德国一家研究所的疫苗研发成果据为己有,结果被柏林一口拒绝。
稀缺的疫苗固然挑动西方国家“内斗”,但是在囤积疫苗方面,西方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一些富裕国家在疫苗尚未被证明有效之前,就争相订购大量疫苗。英国提前订购超过3.6亿剂疫苗,并计划向强生和法国生物技术公司Valneva再买1.5亿多剂,这将足以覆盖英国总人口的近四倍;欧盟也已订购近16亿剂疫苗,可满足其三倍的人口。
一边是富国抢购疫苗,一边是穷国弱国得不到疫苗。多个国际组织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分析8款新冠疫苗订购情况后发现,有53%的疫苗是被人口仅占世界14%的富裕国家购买。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90%的人口今年年内无望接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表示,疫苗背后涉及商业利益、行业惯例、道德、规则规范,各种因素错综复杂,最终还是落在国家实力上,即一个国家在疫苗的研发、生产、认证、检测包括财政等方面的能力。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获批紧急使用的疫苗的竞争。一些有研制能力的国家,在其疫苗对外使用上,依照“本国优先”行事,或是看重无力自研国家的支付能力,或是基于外交关系;别的国家出口疫苗却被说成是“疫苗外交”。这些都是“疫苗民族主义”的体现。但疫情当下,救死扶伤总是要有人去做。如何让疫苗发挥科研和公卫政策设计的抗疫作用,考验各方智慧。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徐建青指出,“疫苗民族主义”打破了疫苗分配和接种的公平原则,由于发达国家的支付能力远超发展中国家,以致后者几乎无资格来竞争疫苗。这一现状不仅影响贫穷国家获得疫苗,也妨碍了国际社会有效防控疫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